拔下牙時常用的阻滯麻醉方法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舌神經阻滯麻醉及頰神經阻滯麻醉。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常用口內注射法。
病人張大口時, 可見磨牙後方、咽齶弓之前, 有一縱行索條樣粘膜皺襞, 即翼下頜韌帶。 它與上下頜牙槽脊相距的中點線外側3~4mm的交點即為注射標誌。 注射時, 讓病人張大口, 將注射針放在對側口角, 即第一、二雙尖牙之間, 與中線成45°, 注射針應高於下頜牙牙合面1cm, 並與之並行, 從注射標誌處進針直達骨面, 約深2.5cm, 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適量麻藥, 而麻醉下牙槽神經。
由於舌神經位於下牙槽神經前內方約1cm處,
拔下頜牙時需同時麻醉同側的下牙槽神經及舌、頰神經, 才能達到拔牙時無痛的目的。 上述操作結束5分鐘後, 患者感到同側口角、下唇及舌尖麻木、腫脹, 即表示麻醉生效, 可進行拔牙手術。 拔上頜牙時常用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及鼻齶神經阻滯麻醉。
上牙槽後神經支配除第一磨牙頰側近中根外的同側磨牙、牙槽突及其相應頰側粘骨膜、牙周膜。 齶前神經支配同側雙尖牙和磨牙的齶側牙槽骨和牙齦等。
鼻齶神經支配兩側尖牙齶側連線前方的牙齦、齶側粘骨膜和牙槽骨。
行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時, 一般從上頜第二磨牙遠中頰側根部的前庭溝進針, 使注射針與上頜牙的長軸成40°, 使針尖一直緊貼上頜骨表面向後上內方刺入2cm, 回抽無血, 即可注入麻藥。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誌為齶大孔表面粘膜的小凹陷處, 從頜平面觀, 齶大孔位於上頜第三磨牙齶側齦緣至齶中線連線的中外1/3處。
注射時, 先讓病人頭後仰, 大張口, 使上頜牙頜面與地面成60°, 注射針在注射標誌稍前方刺入齶粘膜, 向上後方推進至骨面, 回抽無血, 即可注入0.5ml麻藥, 由於齶粘骨膜瓣與齶骨附著緊密, 注射時較為用力, 可見粘膜發白。
注射麻藥不可過量,
讓病人張大口, 頭向後仰, 把注射針從齶乳突側緣刺入粘膜, 然後把針擺向中線, 平行於中切牙長軸方向, 向後上方推進約0.5cm, 注入0.5ml麻藥。 由於該處組織緻密, 注射麻藥時需用較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