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心理學略知一二, 那你一定聽說過“破橋效應”吧!
可能你已經在拼命回憶“破鞋效應”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又或者你正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其實, 心理學裡, 根本就沒有“破橋效應”這一說法, 我只是把“吊橋效應”和“破窗效應”揉在一起了。 或許大家對“吊橋效應”或“破窗效應”都有所瞭解, 所以才會對“破橋效應”有一種朦朧的熟悉感。
然而, 主持人人早就看穿了這一切
美國ABC電視臺著名主持人Jimmy Kimmel在他的深夜脫口秀節目中曾做過一系列採訪——詢問路人是否知道一件完全是杜撰出來的事情, 例如在音樂節上他們杜撰了一些不存在的樂隊,
果然, 音樂節上人們對於那支不存在的樂隊津津樂道, “獨到”且“深刻”地點評著樂隊的作品和風格;演唱會場外, 粉絲絲毫不考慮那些關於Justin Bieber的負面“新聞”的真實性, 只是一個勁兒地表示對自己偶像的支持與理解;而那些拿到舊款iPhone的路人, 試玩後紛紛表示“想買”……
心理學家:大多數人都這樣!
其實早在2003年,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者保盧斯(Delroy Paulhus)等人便已通過把30個“合成”的不存在概念混在120個真實的詞彙中, 去詢問參與調查者是否熟悉某詞語的實驗,
保盧斯等把人們這種現象稱為“過度宣稱”(overclaiming)。
而且心理學家們還發現, 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的表現高於群眾水準”的錯覺, 誇大自己的能力。 故心理學者把大多數人都有的這種錯覺命名為“高於平均水準效應”。
正因這種效應是地廣泛存在, 我們才會看到Jimmy Kimmel脫口秀中路人的人“侃侃而談”, 以及我們生活中人們都愛“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不要只跟著感覺走
然而人們表現出“過度宣稱”, 除了人們有“自己的表現高於群眾水準”的錯覺外, 心理學家還發現, 人們在評估自己是否知道某事物的時候, 並非真的在自己的知識存儲和記憶中檢索求證, 而是依賴某種“知道感”——好像知道有這麼回事或者有差不多的東西。
換句話說, 在那樣的語境下, 人們可能並不是有意地在吹牛, 而是被自己的感覺給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