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得好看才有青春?盤點外貌的心理優勢

五四青年節, 某衛視發起“青春是什麼”的系列採訪。 某男生表示: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 其他的人只有上學。 無數人表示紛紛中槍。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帥哥美女, 正太蘿莉, 著實讓人賞心悅目, 心生憐愛。 人們對外貌長相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視, 過去人們還不好意思承認自己以貌取人, 現在都大大方方地說自己是“外貌協會”的。 外貌到底有多重要?美的就是好的嗎?

美的都是好的嗎?

誰都不願承認自己“以貌取人”, 可事實上, 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將“美貌”與聰明、幸福、魅力、能力、成功等“美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美麗的外表, 猶如巨大的光環, 眩暈了看客們的眼, 催生出“一美俱美”的錯覺。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凱倫?迪昂(Karen Dion)、艾倫?波斯切特(Ellen Berscheid)以及威斯康辛大學的伊萊恩?沃爾特(Elaine Walster), 通過實驗證實了“美的就是好的”(beautiful is good)這一刻板印象的存在。

實驗要求大學生參與者觀看3張陌生人(外表的吸引力分別為:高、一般、低)的照片, 並對這3位陌生人的人格特質、生活品質、事業成就進行評分。 實驗結果顯示, 相貌出眾者被認為更受歡迎, 事業更成功, 家庭生活更幸福。

許多研究都不約而同地表明, “美的就是好的”這一刻板印象為美貌者大開方便之門, 獲得更多褒獎, 擁有更多的追求者, 更好的offer, 更高的起薪, 更多的選票……而無奈之下, 那些相貌欠佳的實力派,

卻只能暗自眼紅, 忿忿不平嗎?

美的也不一定都是好的

當然, “美麗”這張通行證, 也不是萬能的。 有時, 它甚至成為了絆腳石。

當面試傳統意義上由男性主導的職位時, 相貌出眾的女性往往敗北, 這即是“紅顏禍水”(beauty is beastly)效應。 耶魯大學的瑪德琳?爾曼(Madeline Heilman)和洛伊斯?猿渡(Lois Saruwatari)探究了性別和相貌對管理類工作與非管理類工作求職的影響。 研究發現, 相貌出眾的男性, 在這兩類工作的求職中均有優勢, 而美麗的女性卻僅僅在非管理類職位的面試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在同性物件與異性物件的眼中, “美”也會掀起迥異的波瀾。 人們欣賞異性, 而樂於挑剔同性。 尤其是, 當這位同性還是個極富魅力的傢伙時, 內心的酸水, 可想而知。 為了保護那孱弱的“小我”,

人們不得不對那位同性尖酸刻薄起來。 於是乎, 異性眼中的“西施”, 可能成為同性口中的“狐狸精”。

這一現象, 甚至波及到了組織決策領域。 心理學家瑪利亞?阿格澤(Maria Agthe)等人發現, 無論是求職面試還是入學選拔, 無論是觀看求職者的照片還是視頻, 無論決策者是男性還是女性, 即使簡歷的內容一模一樣, 人們依然傾向於欣賞和錄用相貌出眾的異性, 而給予同樣富有吸引力的同性較低的評價。

美的進化論

環肥燕瘦, 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有著不同的美的定義。 然而, 科學家卻發現, 人類對美的標準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對稱的面龐和身形, 光潔細膩的皮膚, 豐滿的胸部, 總那麼招人喜歡。 這是為什麼呢?

褪去文明的外衣, 讓我們回到幾百萬年前,

那茹毛飲血, 狩獵采果的時代。 那時的熱點問題, 莫過於如何在危機重重的大自然努力生存和繁衍下去。

在那時, “好的”就是“美的”。 面孔和身體的對稱代表著健康, 與這樣的配偶結合不僅能受到更好的照顧, 子女也能遺傳到優良的基因。 年輕、貌美的女性最富有繁殖力, 能生育更多健康的兒女。 他們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勝出, 延續種族, 並延續至今。

時光悠悠, 如今人類遠離了惡劣的自然環境, 但對美的評判標準, 依然保留著幾百萬年前的痕跡, 習慣性地尋找這樣的“美”, 喜歡這樣的“美”, 卻不自知地忘記了這樣的“好”並不一定適用于現代, 許多冤假錯案也就此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