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熟能生巧常有,而出奇制勝不常有

世有伯樂, 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同樣的, 世有熟能生巧, 然後有出奇制勝。 熟能生巧常有, 而出奇制勝不常有。

一、人人都有一段“秘訣fans”期

把兩位的來信並在一起回復是因為你們共同都提到了“秘訣”“竅門”這類的詞, 看到你們的來信讓我想到少女時代的自己。 在我那逝去的青蔥歲月裡, 有段時間特別迷信所謂的秘訣、竅門之類的書, 就跟一隻快樂的小狗一樣嗅著骨頭的香味到處尋找, 只要包含各種數位和“快速”“捷徑”“必勝”“竅門”“秘訣”等字眼的書就是我的骨頭, 我都啃得津津有味,

認真研讀, 涉獵廣泛。 什麼“快速學習的8個秘訣”、“教你十天攻克幾何難題”“高速閱讀理解必勝12式” “每天只需五分鐘, 30天擺脫啞巴英語”“18個快速搞定男/女朋友的小竅門”……我居然都翻了個遍, 一見到英語學得好的人我就湊過去笑嘻嘻地問別人: “你學習英語的秘訣是什麼呀?”人家通常賞給我兩顆大大的“衛生球”就走了。 直到某一天, 作為一名“秘訣fans”的我再也不問別人這樣的問題了, 因為我已經長大了!!!忽然明白了一切學習的竅門!!!(太好了,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針對你們的提問, 我首先要說恭喜, 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們還年輕, 還是一隻快活的小狗, 不像現在的我是看清現實的苦逼屌絲!是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段“秘訣fans”時期?就像《東邪西毒》裡說得那樣:“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見到一座山, 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 ”也許只有做過一段秘訣fans, 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 你才甘心接受這個個事實:學習最大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 沒有捷徑, 沒有竅門, 只有老老實實, 腳踏實地, 不斷付出努力。

其次關於如何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我用幾個字就可以同時回答兩位的提問, 秘訣很簡單:多讀多寫。 哇哈哈, 多麼無聊的答案, 但這是真的, 我連一根頭髮絲都沒有騙你們。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可能是我比較笨吧, 寫了十幾年日記, 才終於能把一句話講利索。

所謂的秘訣也好, 訣竅也罷都是少花時間又做得好的意思。 其實這種事情不是完全不存在,

只是普遍不存在。 我相信有學習方法和技巧, 這是一些人花了許多學習時間之後才摸索總結出來的, 但這些方法和技巧也許只針對他們自身有用, 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學習方法和技巧也不是固定的, 沒有好壞。 它往往因人而異的, 只要對你有用就是好的學習方法。 我有個朋友在人很多的商場和地鐵車廂裡學習效果最佳。 我還有一個朋友一邊嚼口香糖一邊背單詞記得又快又好。

二、時間花在哪裡是看得見的

亦舒論女人時說, 一個女人的時間花在哪裡是看得見的。 其實這句話適用於任何人, 並不分男女。 我大學裡有個女朋友, 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戀愛上, 一場接著一場談下來, 畢業時她在談戀愛這事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成為了戀愛達人, 對如何釣到金龜婿很有心得。 還有一個女朋友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幾年下來拿到不少獎學金, 畢業的時候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研究生。 我有個男同事把工作之餘的大多數時間都投入到學習英語中, 現在他辦了一個英文補習班。 你在哪一方面花了時間, 那一方面就會回饋給你成果, 一切的付出都不會白費如流水。 學習如是, 工作如是, 戀愛亦如是。

我當然相信有天賦、才華一說, 但那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天賦和才華這類東西如果後天不加以打磨, 往往並不長久, 就像王安石《傷仲永》裡面的那個五歲神童方仲永, 不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 最後只能“泯然眾人矣”。 相比天賦、才華我更信奉10000小時的天才理論——一個人如果想要在一個領域成為最出色的人或者大師級的人物,

必須至少投入10000個小時才行。 10000小時代表的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努力過程, 也代表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村上春樹這樣談自己寫小說的事情:

“值得慶倖的是, 集中力和耐力與才能不同, 可以通過訓練於後天獲得, 可以不斷提升其資質。 只要每天坐在書桌前, 訓練將意識傾注于一點, 自然就能掌握。 這同前面寫過的強化肌肉的做法十分相似。 每天不間斷地寫作, 集中意識去工作, 這些非做不可---將這樣的資訊持續不斷的傳遞給身體系統, 讓它牢牢地記住, 再悄悄移動刻度, 一點一點將極限值向上提升, 注意不讓身體發覺。 這跟每天堅持慢跑, 強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步者的體型,乃是異曲同工。給它刺激,持續。再給它刺激,持續。這一過程當然需要耐心,不過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他還談到優秀的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曾在私信中說過的話:“哪怕沒有什麼東西可寫,我每天也肯定在書桌前坐上好幾個小時,獨自一個人集中精力。”這是一種對他來說必不可少的日常訓練。

無獨有偶,臺灣暢銷書作家吳淡如也有類似的經歷。某一天和恩師林清玄聊寫作的事情。那時她還只是一個小編輯,也寫了幾本書,但是怎麼寫都不暢銷。林清玄聽了,誠懇地說:自己每天都會寫三千字,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了。聽了老師的話,吳淡如開始每天至少寫兩千字,即便寫不出自己想寫的東西來,那就寫一些無聊的消息稿或者整理訪問稿。後來她成了臺灣家喻戶曉的暢銷書作家。她說:“日積月累,是笨功夫,但也是最聰明的事。”

只要有心,願意花心力,跟隨時間累積力量,任何技能經過反復練習,持續的努力,一定都能掌握。一個人對一項技能的掌握程度跟他的努力程度和思辨能力成正比的。

三、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很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還和她聊天說笑,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看著看著,雕塑美女竟活了,變成了真的,並娶她為妻。

這個故事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揭示了一條心理學: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正能量,能改變人的行為。這種效應現在廣泛應用在教育和管理領域,比如當一個老師喜歡一個學生,並認為他有價值,有潛能,給他很多正面評價時,這個學生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援,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這就是那些獲得家長、老師很多表揚的學生會變得更優秀的原因之一。領導管理員工時,給員工正面的評價和期待,員工往往會工作得更努力,就是這個原因。

我覺得“皮格馬利翁效應”可以應用在一切學習上,增加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行動。

就拿如何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來舉例吧。首先你要真心喜歡閱讀和寫作,也就是你要對做這件事情感興趣,假如你是皮格瑪利翁,你首先要愛你的雕塑。其次你願意在愛她這事情上行動(多花時間)。因為感興趣你才願意去行動,願意把時間花在這件事上,因為你花了許多時間在這件事上,你才會獲得進步,有所提高,這反過來會增加你的興趣。“興趣”和“行動”相輔相成,彼此促進。做一件事,興趣帶來的熱情只是最初的火種,想要形成燎原之勢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懈地投入,因為投入之後你會收穫幹得好,這種成就感會激發你繼續努力。人是因為把一件事情幹得越來越好才越來越有興趣的,並不是單單對什麼感興趣才幹得好的。你多讀多寫就會因為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進步獲得成就感,這會促進你繼續多讀多寫。善用“皮格瑪利翁效應”,興趣和行動就會形成良性迴圈。

這跟談戀愛一個樣,你因為喜歡他/她,所以願意花時間和他/她在一起,隨著付出的越多,對方給你的回應越多,你就會越喜歡他/她。說到底,人是一種會愛上自己付出的生物。這付出的內容包含時間、精力、勞動、金錢、感情……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在這件事情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就會把這件事幹得越來越出色,超過大多數人。

四、熟能生巧常有,而出奇制勝不常有

我有個女朋友駕照拿了一年半,把車開到那個方方正正的停車位對她來說絕非易事,和她開車出去,停車時經常要下車,負責做手勢喊“倒…倒…好…再過來一點…”之類的體力活。

開車進入地下停車庫時恰當地停在那個取票或者取卡機前,對她來說也是一大難題(不是太遠手臂夠不著,取不到票,就是太近差一點撞上去)。後來某一天,她忽然把車穩穩當當,分毫不差地停在取票機前,車窗戶剛剛好對著那張吐票的口,真是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於是她興奮地說:“噢,你也在這裡嗎?”

熟悉她的我知道她是如何成功做到這一點的,當然不是什麼好狗運,也不是出奇制勝,而是因為熟能生巧。她考了駕照之後也沒有買車,因為買不起車。那時她的男朋友是個有車的主,於是經常借男朋友的車練習。與男朋友分手之後,她自己時常租車開,有的時候載著我們出去玩,有的時候自駕回老家。開得多了,她自然孰能生巧了,常常有人贊她車開得好。現在她新交了男朋友,連她未來的公公(坐過她開的車)都誇她車開得好。與那些考了駕照依然不會開車的人比起來,我這個女朋友真的還蠻厲害的。

有個女同事的姐夫因為喜歡做飯,又下班早,於是天天下班以後回家為全家人做第二天的便當。我觀察女同事的便當發現,原先她姐夫切的土豆絲只能成為土豆條,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切土豆絲的功力日益精進,現在已經絲絲分明,根根均勻。那個女同事說,“我姐夫現在的土豆絲不僅切得又細又勻,還切得 強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步者的體型,乃是異曲同工。給它刺激,持續。再給它刺激,持續。這一過程當然需要耐心,不過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他還談到優秀的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曾在私信中說過的話:“哪怕沒有什麼東西可寫,我每天也肯定在書桌前坐上好幾個小時,獨自一個人集中精力。”這是一種對他來說必不可少的日常訓練。

無獨有偶,臺灣暢銷書作家吳淡如也有類似的經歷。某一天和恩師林清玄聊寫作的事情。那時她還只是一個小編輯,也寫了幾本書,但是怎麼寫都不暢銷。林清玄聽了,誠懇地說:自己每天都會寫三千字,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了。聽了老師的話,吳淡如開始每天至少寫兩千字,即便寫不出自己想寫的東西來,那就寫一些無聊的消息稿或者整理訪問稿。後來她成了臺灣家喻戶曉的暢銷書作家。她說:“日積月累,是笨功夫,但也是最聰明的事。”

只要有心,願意花心力,跟隨時間累積力量,任何技能經過反復練習,持續的努力,一定都能掌握。一個人對一項技能的掌握程度跟他的努力程度和思辨能力成正比的。

三、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很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還和她聊天說笑,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看著看著,雕塑美女竟活了,變成了真的,並娶她為妻。

這個故事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揭示了一條心理學: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正能量,能改變人的行為。這種效應現在廣泛應用在教育和管理領域,比如當一個老師喜歡一個學生,並認為他有價值,有潛能,給他很多正面評價時,這個學生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援,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這就是那些獲得家長、老師很多表揚的學生會變得更優秀的原因之一。領導管理員工時,給員工正面的評價和期待,員工往往會工作得更努力,就是這個原因。

我覺得“皮格馬利翁效應”可以應用在一切學習上,增加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行動。

就拿如何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來舉例吧。首先你要真心喜歡閱讀和寫作,也就是你要對做這件事情感興趣,假如你是皮格瑪利翁,你首先要愛你的雕塑。其次你願意在愛她這事情上行動(多花時間)。因為感興趣你才願意去行動,願意把時間花在這件事上,因為你花了許多時間在這件事上,你才會獲得進步,有所提高,這反過來會增加你的興趣。“興趣”和“行動”相輔相成,彼此促進。做一件事,興趣帶來的熱情只是最初的火種,想要形成燎原之勢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懈地投入,因為投入之後你會收穫幹得好,這種成就感會激發你繼續努力。人是因為把一件事情幹得越來越好才越來越有興趣的,並不是單單對什麼感興趣才幹得好的。你多讀多寫就會因為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進步獲得成就感,這會促進你繼續多讀多寫。善用“皮格瑪利翁效應”,興趣和行動就會形成良性迴圈。

這跟談戀愛一個樣,你因為喜歡他/她,所以願意花時間和他/她在一起,隨著付出的越多,對方給你的回應越多,你就會越喜歡他/她。說到底,人是一種會愛上自己付出的生物。這付出的內容包含時間、精力、勞動、金錢、感情……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在這件事情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就會把這件事幹得越來越出色,超過大多數人。

四、熟能生巧常有,而出奇制勝不常有

我有個女朋友駕照拿了一年半,把車開到那個方方正正的停車位對她來說絕非易事,和她開車出去,停車時經常要下車,負責做手勢喊“倒…倒…好…再過來一點…”之類的體力活。

開車進入地下停車庫時恰當地停在那個取票或者取卡機前,對她來說也是一大難題(不是太遠手臂夠不著,取不到票,就是太近差一點撞上去)。後來某一天,她忽然把車穩穩當當,分毫不差地停在取票機前,車窗戶剛剛好對著那張吐票的口,真是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於是她興奮地說:“噢,你也在這裡嗎?”

熟悉她的我知道她是如何成功做到這一點的,當然不是什麼好狗運,也不是出奇制勝,而是因為熟能生巧。她考了駕照之後也沒有買車,因為買不起車。那時她的男朋友是個有車的主,於是經常借男朋友的車練習。與男朋友分手之後,她自己時常租車開,有的時候載著我們出去玩,有的時候自駕回老家。開得多了,她自然孰能生巧了,常常有人贊她車開得好。現在她新交了男朋友,連她未來的公公(坐過她開的車)都誇她車開得好。與那些考了駕照依然不會開車的人比起來,我這個女朋友真的還蠻厲害的。

有個女同事的姐夫因為喜歡做飯,又下班早,於是天天下班以後回家為全家人做第二天的便當。我觀察女同事的便當發現,原先她姐夫切的土豆絲只能成為土豆條,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切土豆絲的功力日益精進,現在已經絲絲分明,根根均勻。那個女同事說,“我姐夫現在的土豆絲不僅切得又細又勻,還切得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