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怕虧模式:人才比天才少了一個“二”

有沒有發現在雨天, 計程車總是不太好打?但是在沒有下雨的平日, 卻偏偏到處都有車?這不僅僅是打車人多少的原因, 調查顯示, 計程車司機在下雨天, 收工也特別早, 這讓這個事情火上加油。 心理學和經濟學者都專門研究過這個話題, 他們發現, 司機傾向于通過每天“要賺多少才能夠不虧”的方式來計算自己的工作時間, 一旦到了這個份額, 他們就會停止工作。 雨天打車人多, 所以收工早, 而平時活不多, 他們的工作時間則加長。

其實聰明的做法是:在雨天(單位時間收入高)的時候多幹, 在晴天(沒活的時候)早點回家休息。

這麼簡單的事情, 為什麼平日聰明的司機師傅會在這個事情上這麼“笨”?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給我們一個不錯的解釋, 該理論由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提出。

心理學家拿經濟學獎, 這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關於心理與經濟的理論。 我們對於“多賺”與“少得”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我們對於讓自己“不虧”的心理動力, 遠遠高於讓自己“多賺”的心理動力。

比如說, 如果工作內容一樣, 你是願意進入一個大家都拿2800元、你拿2400元的公司, 還是願意進入一個大家都拿1800元、你拿2200元的公司?雖然前者明顯多賺200元。 還是有相當比例的人選擇後者。 因為害怕“吃虧”的感覺, 遠遠無法用“多賺”200元來彌補。

回到職場來,

我們可以明白, 為什麼我們對於彌補弱勢的時間遠遠勝於發揮強勢的時間, 為什麼我們對於查缺補漏的熱情遠遠高於我們關注優點的熱情。 我們暫且把他稱之為“怕虧”模式

怕虧模式”讓我們在自己的“晴天”領域——那些乏善可陳的領域要了親命地幹, 在我們本可以收穫更多的“雨天”領域, 則隨便劃拉幾下對付。 “怕虧模式”讓我們不願落下各種潮流話題, 讓我們覺得不虧, 但是卻不願意花時間讓自己活得傑出一點, 讓我們多賺些自己的幸福。

做個計算, 正常人每天花在上網追潮流購物的時間約90分鐘左右, 這其實足夠你讀完60頁書, 一周下來就是400多頁, 一年下來, 基本上就是一個碩士的閱讀量——你如果不是已經在網上追潮流3年,

你應該已經能讀完個博士了。

我們是如此的希望不比人差, 甚至於放棄了自己成為強者的機會, 這真讓人震驚。

2010年開始流行的團購更是這種模式發展的極致, 寧願買來不用(不賺), 也不要錯過機會(別虧)。 這種情緒在網頁上以秒計算的時間和一群人的裹挾下被放大、渲染, 變成潮流。

看到了嗎?寧願不賺也別虧, 這讓我們大部分人變成庸人。 我們內心如此熱衷於成為庸人, 那麼我們自己又喜歡庸人嗎?

試看另一個心理學試驗, 兩個冰淇淋放在你的面前, 一個是半滿的大杯, 一個是堆到溢出來的小杯, 你的理智告訴你, 兩份數量幾乎一樣。 你會選擇哪份?大部分人如你一樣, 選擇了小而滿的一份, 而不是大而缺的一份。

簡單來說, 在實力一樣的情況下, 人們寧願選擇做雞頭, 也不要做鳳尾。 事情分析到這個份上, 我想庸人的悲劇不言而喻。 我們總是下意識地選擇成為平庸者, 但是當我們挑別人的時候, 我們又下意識的寧要雞頭, 不要鳳尾。 我們自己努力成為什麼都有的山寨機, 但是又哭喊著去買優缺點同樣突出的蘋果四代。

我們一邊自己熱烈投身庸人事業, 一邊又急切期盼英雄出現, 我們實在是賤到憂傷。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才一輩子都無法成為天才的原因, 天才和人才的區別是什麼?從字面上看, 天才比人才多了一個“二”。 作為一個職業生涯規劃師, 分析和觀察各行業天才是我的工作內容之一, 我很願意在此分享我的結論,

那就是:天才的確比較“二”。

天才們總是很二地與潮流脫節, 而專注做點自己的事;天才們很二地放棄人人都要的大而全, 而聚焦小而美。 天才很二地自動遮罩掉那種你一聽到就覺得“哎啊, 原來我TM吃虧了”的各式花招, 一門心思二不拉嘰, 卻往往一點突破, 成就大器。 天才很二, 二在能夠抵禦“怕虧”模式, 專注多賺。

如果足夠努力, 卻還是沒有結果, 你和天才差的。 就是一個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