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豆象(Bruchidius ptilinoidesFaharaeus)主要取食收穫後的甘草種子。 未經處理的新種子, 越冬後蟲蛀率可達35%, 貯藏2年的種子蟲蛀率在70%以上。
形態 成蟲卵圓形, 褐色或深褐色, 體長2.5~3.0毫米, 寬1.5~1.8毫米;觸角和足淺褐色。 頭布刻點, 被淡棕色毛。 觸角寬短, 鋸齒狀, 不到鞘翅基部。 前胸背板布刻點及濃密淡棕色毛, 後緣與鞘翅等寬。 鞘翅布刻點, 被濃密淡棕色毛。 臀板長, 端部略尖, 腹面覆濃密淡褐色毛。 後腿節內緣近端部有1個不甚明顯的小突起;後脛節內緣端部有1個長齒;後跗節第一節最長。
發生規律 每年發生1代, 以幼蟲在貯藏的甘草種子及田間甘草秧的莢果內越冬。
防治方法
1、秋季徹底割除種植園內及其周圍野生的甘草秧。
2、結莢期用90%的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和20%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1次。
3、甘草種莢收穫脫粒後入倉貯藏時種子處理, 可用磷化鋁熏殺, 大批量存儲最好採用密封抽氧充氮養護。 貯藏期間要定期檢查, 蟲情嚴重時, 用磷化鋁再薰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