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六節 腰痛

腰為人體之根本。 而一旦腰痛可謂讓人站立不得, 影響著人的正常生活, 腰痛的發病率很高, 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現在中醫學對此有著很深的研究, 對其治療方法也比較有考究,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腰痛的相關知識。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 或因勞傷, 或由腎虛而引起氣血運行失調, 脈絡絀急, 腰府失養所致的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病證。

腰痛一病, 古代文獻早有論述, 《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腰者, 腎之府, 轉搖不能, 腎將憊矣。 ”說明了腎虛腰痛的特點。 《素問·刺腰痛》認為腰痛主要屬於足六經之病,

並分別闡述了足三陽、足三陰及奇經八脈經絡病變時發生腰痛的特徵和相應的針灸治療。 《內經》在其他篇章還分別敘述了腰痛的性質、部位與範圍, 並提出病因以虛、寒、濕為主。 《金匱要略》已開始對腰痛進行辨證論治, 創腎虛腰痛用腎氣丸、寒濕腰痛用乾薑苓術湯治療, 兩方一直為後世所重視。 隋·《諸病源候論》在病因學上, 充實了“墜隋傷腰”、“勞損於腎”等病因, 分類上分為卒腰痛與久腰痛。 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增加了按摩、宣導療法和護理等內容。 金元時期, 對腰痛的認識已經比較充分, 如《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濕熱、腎虛、瘀血、挫閃、痰積”, 並強調腎虛的重要作用。 清代, 對腰痛病因病機和證治規律已有系統的認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虛實之分, 所謂虛者, 是兩腎之精神氣血虛也, 凡言虛證, 皆兩腎自病耳。 所謂實者, 非腎家自實, 是兩腰經絡血脈之中, 為風寒濕之所侵, 閃肭挫氣之所礙, 腰內空腔之中, 為濕痰瘀血凝滯不通而為痛, 當依據脈證辨悉而分治之。 ”對腰痛常見病因和分型作了概括。 《證治匯補·腰痛》指出:“唯補腎為先, 而後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 標急則治標, 本急則治本, 初痛宜疏邪滯, 理經隧, 久痛宜補真元, 養血氣。 ”這種分清標本先後緩急的治療原則, 對臨床很有意義。

西醫學中的風濕性腰痛、腰肌勞損、脊柱病變之腰痛等, 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

1.外邪侵襲多由居處潮濕,

或勞作汗出當風, 衣裹冷濕, 或冒雨著涼, 或長夏之季, 勞作於濕熱交蒸之處, 寒濕、濕熱、暑熱等六淫邪毒乘勞作之虛, 侵襲腰府, 造成腰部經脈受阻, 氣血不暢而發生腰痛。 若寒邪為病, 寒傷陽, 主收引, 腰府陽氣既虛, 絡脈又壅遏拘急故生腰痛。 若濕邪為病, 濕性重著、粘滯、下趨, 滯礙氣機, 可使腰府經氣鬱而不行, 血絡瘀而不暢, 以致肌肉筋脈拘急而發腰痛。 感受濕熱之邪, 熱傷陰, 濕傷陽, 且濕熱粘滯, 壅遏經脈, 氣血鬱而不行而腰痛。

2.氣滯血瘀腰部持續用力, 勞作太過, 或長期體位不正, 或腰部用力不當, 摒氣閃挫, 跌僕外傷, 勞損腰府筋脈氣血, 或久病人絡, 氣血運行不暢, 均可使腰部氣機壅滯, 血絡瘀阻而生腰痛。

3.腎虧體虛先天稟賦不足,

加之勞累太過, 或久病體虛, 或年老體衰, 或房室不節, 以致腎精虧損, 無以濡養腰府筋脈而發生腰痛。 歷代醫家都重視腎虧體虛是腰痛的重要病機。 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虛, 故腰背痛而脛酸。 ”《景嶽全書·腰痛》也認為:“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 ”

腰為腎之府, 乃腎之精氣所溉之域。 腎與膀胱相表裡, 足太陽經過之。 此外, 任、督、沖、帶諸脈, 亦布其間, 故內傷則不外腎虛。 而外感風寒濕熱諸邪, 以濕性粘滯, 濕流下, 最易痹著腰部, 所以外感總離不開濕邪為患。 內外二因, 相互影響, 如《雜病源流犀燭·腰痛病源流》指出:“腰痛, 精氣虛而邪客病也。 ……腎虛其本也, 風寒濕熱痰飲, 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 或從標, 或從本, 貴無失其宜而已。 ”說明腎虛是發病關鍵所在,

風寒濕熱的痹阻不行, 常因腎虛而客, 否則雖感外邪, 亦不致出現腰痛。 至於勞力扭傷, 則和瘀血有關, 臨床上亦不少見。

二、臨床表現

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本病的基本臨床特徵。 因病理性質的不同, 而有種種表現。 發病多緩慢發病, 病程較久, 或急性起病, 病程較短。 疼痛性質有隱痛、脹痛、酸痛、濡痛、綿綿作痛、刺痛、腰痛如折;腰痛喜按, 腰痛拒按;冷痛, 得熱則解, 熱痛, 遇熱更甚。 腰痛與氣候變化有關, 腰痛與氣候變化無關。 腰痛勞累加重, 休息緩解。 腰痛影響功能活動, 腰“轉搖不能”, “不可以俯仰”。 腰痛固定, 腰痛放射其他部位, 引起腰脊強、腰背痛、腰股痛、腰尻痛、腰痛引少腹等。

三、診斷

1.自覺一側或兩測腰痛為主症, 或痛勢綿綿, 時作時止,遇勞則劇,得逸則緩,按之則減;或痛處固定,脹痛不適;或如錐刺,按之痛甚。

2.具有腰部感受外邪,外傷、勞損等病史。

3.有關實驗室檢查或腰部X線片,提示西醫學風濕性腰痛、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質增生等診斷者,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四、鑒別診斷

1.腎著雖有腰部沉重冷痛,與腰痛相似,但多有身體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墜等,為一個獨立性疾病,需作鑒別。

2.腰軟虛證腰痛可伴有腰軟,但腰軟是以腰部軟弱無力為特徵,少有腰痛,多伴見發育遲緩,而表現為頭項軟弱,手軟、足軟、雞胸等,多發生在青少年。

3.淋證淋證中的熱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頻急、短澀量少或小便中帶血等症狀,可與本病鑒別。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有久居冷濕,勞汗當風,冒受濕熱,或腰部過度勞累,跌撲傷損病史,起病急驟,或腰痛不能轉側,表現為氣滯血瘀徵象者,為外感腰痛;年老體虛,或具煩勞過度,七情內傷,氣血虧虛病史,起病緩慢,腰痛綿綿,時作時止,表現為腎虛證候者,屬內傷腰痛。

2.辨標本虛實: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為本;邪氣內阻,經絡壅滯為標。《景嶽全書·腰痛》說:“既無表邪,又無濕熱,或以年衰,或以勞苦,或以酒色斫喪,或以七情憂鬱,則悉屬真陰虛證。”

治療原則

腰痛分虛實論治,虛者以補腎壯腰為主,兼調養氣血;實者祛邪活絡為要,針對病因,施之以活血化瘀,散寒除濕,清瀉濕熱等法。虛實兼夾者,分清主次,標本兼顧治療。

分證論治

寒濕腰痛

症狀: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緊或沉遲。

治法: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方藥:滲濕湯。

方中乾薑、甘草、丁香散寒溫中,以壯脾陽;蒼術、白術、橘紅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諸藥合用,溫運脾陽以散寒,健運脾氣以化濕利濕,故寒去濕除,諸症可解。

寒甚痛劇,拘急不適,肢冷面白者,加附子、肉桂、白芷以溫陽散寒。濕盛陽微,腰身重滯,加獨活、五加皮除濕通絡。兼有風象,痛走不定者,加防風、羌活疏風散邪。病久不愈,累傷正氣者,改用獨活寄生湯扶正祛邪。

寒濕之邪,易傷陽氣,若年高體弱或久病不愈,勢必傷及腎陽,兼見腰膝酸軟,脈沉無力等症,治當散寒除濕為主,兼補腎陽,酌加菟絲子、補骨脂、金毛狗脊,以助溫陽散寒。

本證配合溫熨療法效果較好。以食鹽炒熱,紗布包裹溫熨痛處,冷則炒熱再熨,每日4次左右;或以坎離砂溫熨患處,藥用當歸38g、川芎50g、透骨草50g、防風50g、鐵屑10kg,上五味,除鐵屑外,餘藥加醋煎煮2次,先將鐵屑燒紅,以上煎煮液粹之,晾乾,粉碎成粗末,用時加醋適量拌之,外以紗布包裹敷患處。

濕熱腰痛

症狀:腰髖弛痛,牽掣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於夏季或腰部著熱後痛劇,遇冷痛堿,

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後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方藥:加味二妙散。

方中以黃柏、蒼術辛開苦燥以清化濕熱,絕其病源;防己、萆蘚利濕活絡,暢達氣機;當歸、牛膝養血活血,引藥下行直達病所;龜板補腎滋腎,既防苦燥傷陰,又寓已病防變。諸藥合用,寓攻於補,攻補兼施,使濕熱去而不傷正。

臨證多加土茯苓、木瓜以滲濕舒筋,加強藥效。熱重煩痛,口渴尿赤者,加梔子、生石膏、銀花藤、滑石以清熱除煩。濕偏重,伴身重痛、納呆者,加防己、萆蘚、蠶砂、木通等除濕通絡。兼有風象而見咽喉腫痛,脈浮數者,加柴胡、黃芩、僵蠶發散風邪。濕熱日久兼有傷陰之象者,加二至丸以滋陰補腎。

瘀血腰痛

症狀: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甚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面晦唇暗,舌質隱青或有瘀斑,脈多弦澀或細數。病程遷延,常有外傷、勞損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

方中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以疏達經絡;配以沒藥、五靈脂、地龍化瘀消腫止痛;香附理氣行血;牛膝強腰補腎,活血化瘀,又能引藥下行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可使瘀去壅解,經絡氣血暢達而止腰痛。

因無周身疼痛,故可去原方中之秦艽、羌活,若兼風濕痹痛者,仍可保留應用,甚至再加入獨活、威靈仙等以兼祛風除濕。若疼痛劇烈,日輕夜重,瘀血痼結者,可酌加廣蟲、地鱉蟲、山甲珠協同方中地龍起蟲類搜剔、通絡祛瘀作用。由於閃挫扭傷,或體位不正而引起者,加乳香配方中之沒藥以活絡止痛,加青皮配方中香附以行氣通絡之力,若為新傷也可配服七厘散。有腎虛之象而出現腰膝酸軟者,加杜仲、川續斷、桑寄生以強壯腰腎。

本證也可配合膏藥敷貼。如阿魏膏外敷腰部,方由阿魏、羌活、獨活、玄參、官桂、赤芍、穿山甲、蘇合香油、生地、豭鼠矢、大黃、白芷、天麻、紅花、麝香、土木鱉、黃丹、芒硝、乳香、沒藥組成。或外用成藥紅花油、速效跌打膏等。

配合推拿與理療,也會取得較好的療效。

腎虛腰痛

症狀: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偏陽虛者,則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幹,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偏陽虛者,宜溫補腎陽;偏陰虛者,宜滋補腎陰。

方藥:偏陽虛者以右歸丸為主方溫養命門之火。方中用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培補腎精,是為陰中求陽之用;杜仲強腰益精;菟絲子補益肝腎;當歸補血行血。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壯腰之功。

偏陰虛者以左歸丸為主方以滋補腎陰。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龜板膠填補腎陰;配菟絲子、鹿角膠、牛膝以溫腎壯腰,腎得滋養則虛痛可除。若虛火甚者,可酌加大補陰丸送服。如腰痛日久不愈,無明顯的陰陽偏虛者,可服用青娥丸補腎以治腰痛。

腎為先天,脾為後天,二髒相濟,溫運周身。若腎虛日久,不能溫煦脾土,或久行久立,勞力太過,腰肌勞損,常致脾氣虧虛,甚則下陷,臨床除有腎虛見證外,可兼見氣短乏力,語聲低弱,食少便溏或腎臟下垂等。治當補腎為主,佐以健脾益氣,升舉清陽,酌加黨參、黃芪、升麻、柴胡、白術等補氣升提之藥,以助腎升舉。

六、轉歸預後

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若失治誤治,病延日久,痛久人絡,氣鬱血阻於絡脈,邪氣益痼,營血益虛,腰部筋肉骨節失榮,可能轉歸、合併腰部強直、痿弱(痿病),癱瘓於床榻,則預後不良。

七、預防與調攝

l.避免寒濕、濕熱侵襲改善陰冷潮濕的生活、工作環境,勿坐臥濕地,勿冒雨涉水,勞作汗出後及時擦拭身體,更換衣服,或飲姜湯水驅散風寒。

2.注重勞動衛生腰部用力應適當,不可強力舉重,不可負重久行,坐、臥、行走保持正確姿勢,若需作腰部用力或彎曲的工作時,應定時做鬆弛腰部肌肉的體操。

3.注意避免跌、僕、閃、挫。

4.勞逸適度,節制房事,勿使腎精虧損,腎陽虛敗。

5.體虛者,可適當食用、服用具有補腎的食品和藥物。

已患腰痛的病人,除繼續注意上述事項外,腰部用力更應小心,必要時休息或戴腰托,以減輕腰部的受力負荷。根據腰痛的寒熱情況,可局部進行熱熨、冷敷等,慢性腰痛宜配合按摩、理療促進其康復。濕熱腰痛慎食辛辣醇酒,寒濕腰痛慎食生冷寒涼食品。

結語:患上腰痛,基本上通過合理的治療都是可以很好的恢復。另外在平時生活中應該注意,避免在寒濕的環境裡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適當的休息。患上腰痛的朋友更需要戒煙戒酒。

時作時止,遇勞則劇,得逸則緩,按之則減;或痛處固定,脹痛不適;或如錐刺,按之痛甚。

2.具有腰部感受外邪,外傷、勞損等病史。

3.有關實驗室檢查或腰部X線片,提示西醫學風濕性腰痛、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質增生等診斷者,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四、鑒別診斷

1.腎著雖有腰部沉重冷痛,與腰痛相似,但多有身體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墜等,為一個獨立性疾病,需作鑒別。

2.腰軟虛證腰痛可伴有腰軟,但腰軟是以腰部軟弱無力為特徵,少有腰痛,多伴見發育遲緩,而表現為頭項軟弱,手軟、足軟、雞胸等,多發生在青少年。

3.淋證淋證中的熱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頻急、短澀量少或小便中帶血等症狀,可與本病鑒別。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有久居冷濕,勞汗當風,冒受濕熱,或腰部過度勞累,跌撲傷損病史,起病急驟,或腰痛不能轉側,表現為氣滯血瘀徵象者,為外感腰痛;年老體虛,或具煩勞過度,七情內傷,氣血虧虛病史,起病緩慢,腰痛綿綿,時作時止,表現為腎虛證候者,屬內傷腰痛。

2.辨標本虛實: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為本;邪氣內阻,經絡壅滯為標。《景嶽全書·腰痛》說:“既無表邪,又無濕熱,或以年衰,或以勞苦,或以酒色斫喪,或以七情憂鬱,則悉屬真陰虛證。”

治療原則

腰痛分虛實論治,虛者以補腎壯腰為主,兼調養氣血;實者祛邪活絡為要,針對病因,施之以活血化瘀,散寒除濕,清瀉濕熱等法。虛實兼夾者,分清主次,標本兼顧治療。

分證論治

寒濕腰痛

症狀: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緊或沉遲。

治法: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方藥:滲濕湯。

方中乾薑、甘草、丁香散寒溫中,以壯脾陽;蒼術、白術、橘紅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諸藥合用,溫運脾陽以散寒,健運脾氣以化濕利濕,故寒去濕除,諸症可解。

寒甚痛劇,拘急不適,肢冷面白者,加附子、肉桂、白芷以溫陽散寒。濕盛陽微,腰身重滯,加獨活、五加皮除濕通絡。兼有風象,痛走不定者,加防風、羌活疏風散邪。病久不愈,累傷正氣者,改用獨活寄生湯扶正祛邪。

寒濕之邪,易傷陽氣,若年高體弱或久病不愈,勢必傷及腎陽,兼見腰膝酸軟,脈沉無力等症,治當散寒除濕為主,兼補腎陽,酌加菟絲子、補骨脂、金毛狗脊,以助溫陽散寒。

本證配合溫熨療法效果較好。以食鹽炒熱,紗布包裹溫熨痛處,冷則炒熱再熨,每日4次左右;或以坎離砂溫熨患處,藥用當歸38g、川芎50g、透骨草50g、防風50g、鐵屑10kg,上五味,除鐵屑外,餘藥加醋煎煮2次,先將鐵屑燒紅,以上煎煮液粹之,晾乾,粉碎成粗末,用時加醋適量拌之,外以紗布包裹敷患處。

濕熱腰痛

症狀:腰髖弛痛,牽掣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於夏季或腰部著熱後痛劇,遇冷痛堿,

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後身熱,微汗出,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方藥:加味二妙散。

方中以黃柏、蒼術辛開苦燥以清化濕熱,絕其病源;防己、萆蘚利濕活絡,暢達氣機;當歸、牛膝養血活血,引藥下行直達病所;龜板補腎滋腎,既防苦燥傷陰,又寓已病防變。諸藥合用,寓攻於補,攻補兼施,使濕熱去而不傷正。

臨證多加土茯苓、木瓜以滲濕舒筋,加強藥效。熱重煩痛,口渴尿赤者,加梔子、生石膏、銀花藤、滑石以清熱除煩。濕偏重,伴身重痛、納呆者,加防己、萆蘚、蠶砂、木通等除濕通絡。兼有風象而見咽喉腫痛,脈浮數者,加柴胡、黃芩、僵蠶發散風邪。濕熱日久兼有傷陰之象者,加二至丸以滋陰補腎。

瘀血腰痛

症狀: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甚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面晦唇暗,舌質隱青或有瘀斑,脈多弦澀或細數。病程遷延,常有外傷、勞損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

方中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以疏達經絡;配以沒藥、五靈脂、地龍化瘀消腫止痛;香附理氣行血;牛膝強腰補腎,活血化瘀,又能引藥下行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可使瘀去壅解,經絡氣血暢達而止腰痛。

因無周身疼痛,故可去原方中之秦艽、羌活,若兼風濕痹痛者,仍可保留應用,甚至再加入獨活、威靈仙等以兼祛風除濕。若疼痛劇烈,日輕夜重,瘀血痼結者,可酌加廣蟲、地鱉蟲、山甲珠協同方中地龍起蟲類搜剔、通絡祛瘀作用。由於閃挫扭傷,或體位不正而引起者,加乳香配方中之沒藥以活絡止痛,加青皮配方中香附以行氣通絡之力,若為新傷也可配服七厘散。有腎虛之象而出現腰膝酸軟者,加杜仲、川續斷、桑寄生以強壯腰腎。

本證也可配合膏藥敷貼。如阿魏膏外敷腰部,方由阿魏、羌活、獨活、玄參、官桂、赤芍、穿山甲、蘇合香油、生地、豭鼠矢、大黃、白芷、天麻、紅花、麝香、土木鱉、黃丹、芒硝、乳香、沒藥組成。或外用成藥紅花油、速效跌打膏等。

配合推拿與理療,也會取得較好的療效。

腎虛腰痛

症狀: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偏陽虛者,則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幹,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偏陽虛者,宜溫補腎陽;偏陰虛者,宜滋補腎陰。

方藥:偏陽虛者以右歸丸為主方溫養命門之火。方中用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培補腎精,是為陰中求陽之用;杜仲強腰益精;菟絲子補益肝腎;當歸補血行血。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壯腰之功。

偏陰虛者以左歸丸為主方以滋補腎陰。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龜板膠填補腎陰;配菟絲子、鹿角膠、牛膝以溫腎壯腰,腎得滋養則虛痛可除。若虛火甚者,可酌加大補陰丸送服。如腰痛日久不愈,無明顯的陰陽偏虛者,可服用青娥丸補腎以治腰痛。

腎為先天,脾為後天,二髒相濟,溫運周身。若腎虛日久,不能溫煦脾土,或久行久立,勞力太過,腰肌勞損,常致脾氣虧虛,甚則下陷,臨床除有腎虛見證外,可兼見氣短乏力,語聲低弱,食少便溏或腎臟下垂等。治當補腎為主,佐以健脾益氣,升舉清陽,酌加黨參、黃芪、升麻、柴胡、白術等補氣升提之藥,以助腎升舉。

六、轉歸預後

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若失治誤治,病延日久,痛久人絡,氣鬱血阻於絡脈,邪氣益痼,營血益虛,腰部筋肉骨節失榮,可能轉歸、合併腰部強直、痿弱(痿病),癱瘓於床榻,則預後不良。

七、預防與調攝

l.避免寒濕、濕熱侵襲改善陰冷潮濕的生活、工作環境,勿坐臥濕地,勿冒雨涉水,勞作汗出後及時擦拭身體,更換衣服,或飲姜湯水驅散風寒。

2.注重勞動衛生腰部用力應適當,不可強力舉重,不可負重久行,坐、臥、行走保持正確姿勢,若需作腰部用力或彎曲的工作時,應定時做鬆弛腰部肌肉的體操。

3.注意避免跌、僕、閃、挫。

4.勞逸適度,節制房事,勿使腎精虧損,腎陽虛敗。

5.體虛者,可適當食用、服用具有補腎的食品和藥物。

已患腰痛的病人,除繼續注意上述事項外,腰部用力更應小心,必要時休息或戴腰托,以減輕腰部的受力負荷。根據腰痛的寒熱情況,可局部進行熱熨、冷敷等,慢性腰痛宜配合按摩、理療促進其康復。濕熱腰痛慎食辛辣醇酒,寒濕腰痛慎食生冷寒涼食品。

結語:患上腰痛,基本上通過合理的治療都是可以很好的恢復。另外在平時生活中應該注意,避免在寒濕的環境裡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適當的休息。患上腰痛的朋友更需要戒煙戒酒。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