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由於腰部受損, 氣血運行失調, 脈絡絀急, 或腰府失養所引起的以腰痛為主要症狀的病證, 是中醫學的一個常見病、多發病。
“腎著湯”即“甘草乾薑茯苓白術湯”, 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篇:“腎著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湯主之。 甘草乾薑茯苓白術湯方:甘草、白術各二兩, 乾薑、茯苓各四兩。 ”該方有溫腎散寒、健脾除濕之功, 主要通過補土制水、溫化寒濕而治療腎著病。
筆者臨證常活用此方辨治外感內傷、跌僕閃挫, 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見陽氣痹阻、寒濕留滯痹著於腰部經絡肌肉而出現腰部沉重冷痛、轉側不利者, 療效很好。
案一:患者李某, 男, 58歲, 農民。 腰痛連及右側腿部僵硬疼痛1月餘。 2010年1月10日初診。 患者長期體力勞動。 1月前, 因勞累而突感腰骶部重墜涼痛, 逐漸加重, 並放射到右臀部及右下肢至小腿外側僵硬麻木疼痛, 有右腿短的感覺, 行走困難, 去當地縣醫院查CT示:L4/L5椎間盤突出,
診見:腰腿部涼痛伴僵硬麻木無力, 走路困難, 口幹, 無汗, 無口苦、口渴, 納差, 眠差, 二便可, 舌質暗, 苔白厚滑膩, 中有裂紋, 脈沉緊。 四診合參, 辨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 陽虛寒凝, 濕瘀互結痹著腰府, 治宜溫陽祛寒、化濕通絡。
方擬腎著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東加味:乾薑、茯苓、狗脊、杜仲、威靈仙、雞血藤各30g, 白術、炙甘草各20g, 炮附子(先煎1h)、麻黃、細辛、懷牛膝各15g, 7服, 日1服, 水煎分2次服。
二診:服藥後, 重墜麻痛即漸減輕, 行走漸能用力, 仍僵硬發涼, 但減輕, 上方將炮附子加至25g(先煎1.5 h), 繼服7服。 三診:腰腿僵硬麻木感基本消失, 疼痛明顯減輕, 已可持續行走1公里路,
案二:患者葛某, 女, 45歲, 餐飲業主。 腰痛連及右側腿痛伴小便不利20餘天。 2010年1月19日初診。 患者素有腰痛病史, 遇陰雨、寒冷季節即感腰部痠重隱痛不適。 20天前, 因拎麵粉上樓時突然扭傷腰部, 當時即感疼痛不適, 臥床休息後無緩解, 且逐日加重, 並連及右下肢亦痛, 本來行動就很困難, 又出現尿急、尿頻症狀, 小解較多, 頻頻蹲起, 腰腿疼痛更甚, 曾去市某醫院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泌尿系感染, 經按摩、理療、服藥等多方治療, 效不明顯, 故求治。
診見:腰及臀部、大腿後側疼痛伴涼麻痠沉不適, 夜甚, 翻身轉側困難, 尿急, 尿頻, 無汗,
方擬腎著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四逆散合方加味:乾薑、茯苓、柴胡、白芍、狗脊、杜仲各30g, 白術、炙甘草、枳實各20g, 炮附子15g(先煎1h), 麻黃、細辛各12g, 4服, 日1服, 水煎分兩次服。
二診:腰腿疼痛痠沉減輕, 尿急, 尿頻明顯好轉, 仍涼麻不適, 已可轉側, 翻身, 上方將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 麻黃、細辛各15g, 繼服4服。 三診:尿急, 尿頻消失, 腰腿痠沉涼麻不適感明顯減輕, 已經可幹輕度家務, 效不更方, 上方又服8服, 諸症消失。
按:案一患者久勞耗損脾腎之陽, 寒濕易生, 此次又因過勞傷及經脈氣血,
案二患者素有寒濕腰痛病史,久則陽虛寒凝,此次又因用力不當而捩傷腰部,致使瘀血與寒濕之邪互結痹著腰府,經絡氣血阻滯不通而疼痛痠麻不適。寒濕之邪不僅傷陽痹阻經絡,而且可致陽鬱氣機失暢,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便由膀胱所司,賴腎、肝、脾、肺、三焦之氣機轉化而正常排出為溺,故太陰少陰陽虛、陽鬱、濕滯皆可影響臟腑氣化功能。證屬太陰、少陰寒盛濕阻,瘀血痹阻經絡,臟腑氣機不暢。因腰痛為主要矛盾,故主以腎著湯溫中祛寒,除濕通痹。合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溫通陽氣,散寒通絡。輔以四逆散調和肝脾,疏達郁陽,宣通氣機,俾土木和而氣機流暢,氣化複常,小便自調。二診因腰腿涼麻較甚,加重麻黃細辛附子湯量意在加強溫經通絡之效。加狗脊以祛寒濕,強筋骨。杜仲“主腰脊痛,……堅筋骨……小便餘瀝”(《本經》),加之以強腰膝、療尿頻。
應用該方,一定要遵方中各藥物的藥量比例,如甘草、白術與乾薑、茯苓之比為2:4,方可有良好的療效。白術有治腰痛、身痛的特效,但必須用生白術,而且劑量要重,至少不能低於20g。
逐血氣傷”(《本經》),加之以活血祛瘀、通利關節,尚可引藥下行。威靈仙性猛善走,長於走肌表,通經絡,加之意在加強通絡除濕止痛之效。雞血藤既能行血又可補血,加之以活血補血,舒筋活絡而主治肢體麻木疼痛。牙痛意外消失說明其牙痛系陽氣虧虛、陰氣上僭所致,服溫陽藥可達到溫扶陽氣,引火歸元之效。經方相合,方證相應,藥症相符,故效如桴鼓。案二患者素有寒濕腰痛病史,久則陽虛寒凝,此次又因用力不當而捩傷腰部,致使瘀血與寒濕之邪互結痹著腰府,經絡氣血阻滯不通而疼痛痠麻不適。寒濕之邪不僅傷陽痹阻經絡,而且可致陽鬱氣機失暢,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便由膀胱所司,賴腎、肝、脾、肺、三焦之氣機轉化而正常排出為溺,故太陰少陰陽虛、陽鬱、濕滯皆可影響臟腑氣化功能。證屬太陰、少陰寒盛濕阻,瘀血痹阻經絡,臟腑氣機不暢。因腰痛為主要矛盾,故主以腎著湯溫中祛寒,除濕通痹。合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溫通陽氣,散寒通絡。輔以四逆散調和肝脾,疏達郁陽,宣通氣機,俾土木和而氣機流暢,氣化複常,小便自調。二診因腰腿涼麻較甚,加重麻黃細辛附子湯量意在加強溫經通絡之效。加狗脊以祛寒濕,強筋骨。杜仲“主腰脊痛,……堅筋骨……小便餘瀝”(《本經》),加之以強腰膝、療尿頻。
應用該方,一定要遵方中各藥物的藥量比例,如甘草、白術與乾薑、茯苓之比為2:4,方可有良好的療效。白術有治腰痛、身痛的特效,但必須用生白術,而且劑量要重,至少不能低於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