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少陰病黃連阿膠湯證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煩, 不得臥, 黃連阿膠湯主之。 二、三日以上, 即一日也, 合一二三日而渾言之即初得也。 細繹其文, 是初得即為少陰病, 非自他經傳來也。 其病既非自他經來, 而初得即有熱象者, 此前所謂伏氣化熱而竄入少陰者也。 蓋凡伏氣化熱之後, 恒因薄受外感而猝然發動, 至其竄入之處, 又恒因其臟腑素有虛損, 伏氣即乘虛而入。 由斯而論, 則此節之所謂少陰病, 乃少陰病中之腎虛兼熱者也。 夫大易之象, 坎上離下為既濟, 坎為腎而在上者, 此言腎當上濟以鎮心也, 離為心而在下者,

此言心當下濟以暖腎也。 至腎素虛者, 其真陰之氣不能上濟以鎮心, 心火原有搖搖欲動之機, 是以少陰之病初得, 腎氣為伏氣所阻, 欲上升以濟心尤難, 故他病之現象猶未呈露, 而心中已不勝熱象之煩擾而不能安臥矣, 是以當治以黃連阿膠湯也。

【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三味取二升, 去滓, 納膠烊盡, 小冷, 納雞子黃, 攪令相得, 溫取七合, 甘三服。

黃連味苦入心, 性涼解熱, 故重用之以解心中發煩, 輔以黃芩, 恐心中之熱擾及於肺也, 又肺為腎之上源, 清肺亦所以清腎也。 芍藥味兼苦酸, 其苦也善降, 其酸也善收, 能收降浮越之陽, 使之下歸其宅, 而性涼又能滋陰, 兼能利便,

故善滋補腎陰, 更能引腎中外感之熱自小便出也。 阿膠其性善滋陰, 又善潛伏, 能直入腎中以生腎水。 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 推以同氣相求之理, 更能直入腎中以益腎水, 腎水充足, 自能勝熱逐邪以上鎮心火之妄動, 而心中發煩自愈矣。

或問︰提綱明言心中煩而不能臥, 夫心與腎共為少陰, 使其心之本體熱而生煩, 其人亦恒不能安臥, 此雖為手少陰, 亦可名為少陰病也, 何先生獨推本於腎, 由腎病而累及於心乎?答曰︰凡曰少陰病者, 必脈象微細, 開端提綱中已明言之矣。 若謂其病發於心, 因心本體過熱而發煩, 則其脈必現浮洪之象, 今其心雖有熱, 而脈象仍然微細(若脈非微細而有變更者, 本節提綱中必言明此定例也),

則知其病之源不在於心而在於腎可知, 其心中發煩不得臥, 實因腎病而累及於心, 更可知也。

此節所言之病, 原系少陰病初得無大熱者, 故治以黃連阿膠湯已足清其熱也。 若其為日既久, 而熱浸加增, 或其腎經素有蘊熱, 因有伏氣之熱激發之, 則其熱益甚, 以致心腎皆熱, 其壯熱充實於上下, 又非此湯所能勝任矣。 愚遇此等證, 則恒用白虎加人參湯, 以玄參代知母、山藥代粳米, 又加鮮茅根, 生雞子黃, 莫不隨手奏效, 用之救人多矣, 因名之為坎離互根湯, 詳錄其方之分量及煎法於下。

生石膏(三兩細末)玄參(一兩)生懷山藥(八錢)甘草(三錢)野台參(四錢)鮮白茅根(六兩洗淨切碎)生雞子黃(三枚)

上共六味, 先將茅根煎三四沸, 去滓,

納餘藥五味, 煎湯三盅, 分三次溫服, 每服一次, 調入雞子黃一枚。

方中之意︰石膏、人參並用, 不但能解少陰之實熱, 並能於邪熱熾盛之時立複真陰, 輔以茅根更能助腎氣上升與心火相濟也。 至於玄參, 性涼多液, 其質輕鬆, 原善清浮游之熱, 而心之煩躁可除, 其色黑入腎, 又能協同雞子黃以滋腎補陰, 俾少陰之氣化壯旺, 自能逐邪外出也。

或問︰外感之伏氣, 恒受於冬日, 至春日陽升隨春日之陽而化熱, 是以溫病多有成於伏氣化熱者, 至傷寒約皆在於冬日, 何亦有伏氣化熱者乎?答曰︰伏氣化熱, 原有兩種化法。 伏氣冬日受之, 伏于三焦脂膜之中, 遲至春日隨春日之陽生而化熱, 此伏氣化熱之常也。 乃有伏氣受於冬日, 其所伏之處, 阻塞腹內升降之氣化,

其氣化因阻塞而生熱, 伏氣亦可隨之化熱, 此伏氣化熱之變也。 迨其化熱之後, 或又微受外感而觸發之, 其觸發之後, 又恒因某經素有虛損, 乘虛而竄入其經, 此所以傷寒病中亦有伏氣化熱者也。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