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捨不得扔東西是種強迫症?

林鼠是種喜歡在窩裡囤積一大堆各種小東西的動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人類有時就像林鼠:購買、囤積、收藏, 然後購買更多東西, 直到把房子塞得滿滿當當。

在不停添置新東西同時, 人們還不捨得扔掉他們囤積的大量沒用的東西, 有人甚至因此無法正常生活。 心理學家說,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 學名叫強迫性囤積症, 俗稱“囤積狂”。

物多為患

賈妮·阿洛卡和洛倫·布倫南深受“強迫性囤積症”折磨。

洛倫的“囤積”習慣已有20年。 她和父親、兒子、未婚夫住在美國麻塞諸塞州一棟兩層小樓裡。 這所住宅的大多數房間都非常混亂,

有些房間甚至無法居住。 她與未婚夫居住的臥室兼辦公室零亂不堪, 各種物品氾濫成災。 儘管他們曾嘗試丟掉一些東西, 但始終沒能成功。 洛倫的錢包中塞滿了各種票據。

囤積不僅毀了洛倫的生活, 還影響到整個家庭。 洛倫的兒子不能將朋友帶來家裡做客。 洛倫和她的未婚夫已訂婚8年, 但由於生活混亂, 他至今沒答應與洛倫結婚。

賈妮收藏了太多物品, 以致於她把自己的房子當作儲藏室, 不得不住到母親那兒。 賈妮說:“從記事起, 我就不停地儲藏、保存和囤積東西。 現在我只能和那些本該扔掉的大堆大堆物品生活在一起。 我有那麼多東西, 我的房子根本無法居住。 房間裡沒有坐的地方。 我無法進入廚房。

雖然我有一切與喝茶有關的東西, 但我無法邀請別人來喝茶。 我囤積的東西佔據了日常生活的所有空間。 ”

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生命學會焦慮症中心主任大衛·托林說, 研究發現, 美國強迫性囤積症患者人數眾多, 超出想像, “大約有1500萬人, 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5%”。

在托林進行的關於囤積危害性研究中, 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 強迫性囤積症的危害更甚於許多其他形式的精神障礙。 許多強迫性囤積症患者由於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還會身陷經濟窘境。

並非強迫症

美國廣播公司3月26日報導, 人們普遍認為, 強迫性囤積症是“強迫症”的一個分支。 但最新研究發現, 前者是與後者完全無關的一種特殊精神障礙。

托林博士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強迫性囤積症患者的大腦機制。

他說:“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界目前還不能完全定義強迫性囤積症。 我們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囤積症患者的大腦機制。 ”

為此, 托林進行了一項實驗, 目的是觀察“囤積狂”在作決定時, 他們大腦的哪些部位變得活躍。 賈妮是托林的一個研究物件。 托林將她與一台大腦掃描器連接後, 要求她看一些信件, 讓她決定是否願意扔掉它們, 然後她必須看著這封信件被撕碎。 在這個過程中, 賈妮大腦中與作決定相關的眶額皮層變得活躍起來。 同時, 搜尋與物品相關記憶的海馬狀突起也變得活躍起來。

“囤積狂”總是想方設法記住一個東西:它是什麼, 最初為什麼要將它保留下來。

與此相反, 沒有強迫性囤積症的人不會對該物件考慮這麼多。

托林說:“我們發現, 當一個強迫性囤積症患者囤積物品時, 他的大腦活動情況與平時非常不同。 當這個人試圖決定將什麼物品扔掉時, 就好像是在經歷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

托林說:“囤積症患者總想得太多。 他們在作決定前, 會非常努力地搜尋記憶, 設法回憶起所有與該物品相關的情況。 這一番周折後, 他們才會非常痛苦地努力作出決定。 ”

${FDPageBreak}

治療方法

強迫性囤積症無法治癒, 沒有藥物能治療這種病。 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唯一能幫助“囤積狂”作出決定並平穩其情緒的方法。

美國哈特福德市一個混亂工廠內有一家幫助強迫性囤積症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機構,

“囤積狂”在這裡練習將依依不捨的東西“狠心地”扔出去。

機構創辦者貝絲·詹森還組織患者開展“不購物旅行”, 鍛煉他們不去購買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許多囤積者同時也是強迫性購物者。

貝絲說:“我設法讓他們瞭解這些東西是多麼不適合他們的生活。 如果你有一所擁擠不堪的房子, 如果你每週或每天都在添加東西, 你其實是在摧毀你自己。 ”

麻塞諸塞州史密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蘭迪·弗羅斯特博士和托林共同著有《被財產埋葬》一書。

弗羅斯特說:“我們瞭解到, ‘囤積狂’對財產的依戀如此強烈, 因此很難讓他們避免這種愚蠢的行為。 如果讓這些人扔掉一些東西, 他們會感到心情沮喪。 但如果強迫他們一次又一次這樣做, 最後他們在扔掉一些東西時,就不會產生極端的情緒反應。”

前路漫長

在對洛倫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弗羅斯特與洛倫進行了一對一的實驗。幾個小時後,洛倫就能扔掉一些收據和垃圾,但是和大部分“囤積狂”一樣,要最終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洛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促使洛倫擯棄囤積惡習的一個主要動力是,如果她不打掃乾淨她的家,她就有可能失去未婚夫。當美國廣播公司記者詢問她是否認為他真的會離開她時,洛倫說:“我不想想這些事情,我不希望結束我們的關係。我想做得更好。我希望我的房子能變得乾淨整潔。我不想再像這樣生活下去。真的不想。”

賈妮說,儘管“沒有神奇的藥物,不存在一種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方法”,但那些幫助囤積症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組織的確給予他們很多説明。

儘管賈妮的房子依然充斥著各種物品,但她說:“我現在已經能把地下室打掃得更好,這是我以前未曾想過的。”賈妮目前已經將房子頂層租給外甥居住。她說,“這是一個挑戰,是一個儘管緩慢但畢竟在前進的過程”。賈妮說,她最大的變化是已經承認並接受自己身上存在這個問題,但壓力、情緒變化等因素仍阻礙她進一步克服囤積症。(郭爽)

相關連結之一:強迫性囤積症

強迫性囤積症患者通常有強烈的佔有欲,即使是最普通的東西也捨不得丟掉,儘管這些物品已經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囤積狂”並非簡單地在家中製造混亂。專家說,大部分“囤積狂”都無法扔掉多餘的東西,他們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和利用廚房等居住空間,儘管他們自己對混亂境況也感到非常頭痛。(郭爽)

相關連結之二:強迫症

強迫症,全名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徵的一類神經症性障礙。該病多在30歲以前發病,男多於女,以腦力勞動者常見。

最後他們在扔掉一些東西時,就不會產生極端的情緒反應。”

前路漫長

在對洛倫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弗羅斯特與洛倫進行了一對一的實驗。幾個小時後,洛倫就能扔掉一些收據和垃圾,但是和大部分“囤積狂”一樣,要最終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洛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促使洛倫擯棄囤積惡習的一個主要動力是,如果她不打掃乾淨她的家,她就有可能失去未婚夫。當美國廣播公司記者詢問她是否認為他真的會離開她時,洛倫說:“我不想想這些事情,我不希望結束我們的關係。我想做得更好。我希望我的房子能變得乾淨整潔。我不想再像這樣生活下去。真的不想。”

賈妮說,儘管“沒有神奇的藥物,不存在一種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方法”,但那些幫助囤積症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組織的確給予他們很多説明。

儘管賈妮的房子依然充斥著各種物品,但她說:“我現在已經能把地下室打掃得更好,這是我以前未曾想過的。”賈妮目前已經將房子頂層租給外甥居住。她說,“這是一個挑戰,是一個儘管緩慢但畢竟在前進的過程”。賈妮說,她最大的變化是已經承認並接受自己身上存在這個問題,但壓力、情緒變化等因素仍阻礙她進一步克服囤積症。(郭爽)

相關連結之一:強迫性囤積症

強迫性囤積症患者通常有強烈的佔有欲,即使是最普通的東西也捨不得丟掉,儘管這些物品已經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囤積狂”並非簡單地在家中製造混亂。專家說,大部分“囤積狂”都無法扔掉多餘的東西,他們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和利用廚房等居住空間,儘管他們自己對混亂境況也感到非常頭痛。(郭爽)

相關連結之二:強迫症

強迫症,全名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徵的一類神經症性障礙。該病多在30歲以前發病,男多於女,以腦力勞動者常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