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何我們對家人的態度不如對外人好?

越是親近的家人, 因為朝夕相處, 摩擦碰撞, 積累負面的情緒和想法的可能性, 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鄰居、朋友)更為高發。 賭氣也好, 怨恨也好, 鄙夷也好, 疏離也好, 失望也好, 關係層面的衝突表現到態度層面, 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我在諮詢工作中使用的一派理論, 經常使用「認知」這一概念去理解人的主動行為。 換句話說, 人所以做出這樣那樣的事, 無論看上去多麼荒謬不可解, 都是背後或明顯或隱蔽的想法所致。

想法有不同的層次, 外顯層次的想法當然一目了然, 例如:「我就是要氣氣他」。

你看,

家人有親疏遠近, 有愛恨情仇。 越是親近的家人, 因為朝夕相處, 摩擦碰撞, 積累負面的情緒和想法的可能性, 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鄰居、朋友)更為高發。 賭氣也好, 怨恨也好, 鄙夷也好, 疏離也好, 失望也好, 關係層面的衝突表現到態度層面, 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但真正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 是一些內在不可見的想法, 我們稱之為潛在信念。

比如這樣一個潛在信念:「我們可能會受到外人的傷害」, 就可能導致題目所說的行為。

因為有危險, 所以要討好。 舉個例子就好說了:就是在一個事實上的危險情境, 這種信念直接上升到現實的層面, 行動策略可參考一個最近很熱的回答:女友被調戲應該怎麼辦?如果從表面現象來看,

斌哥給了女人一巴掌, 給小混混點煙, 這態度倒掛得是有點匪夷所思。 但仔細想, 從那時的條件來看就只能這樣。 態度差的背後, 是真心愛護你;而態度好的背後, 是遲早把刀子捅回來。

當然你會認為斌哥是明白人, 這樣做很明智。 因為當時的情況確實兇險。

可是很多人在不危險的情境中, 會持有同樣的信念, 當然是潛在的, 未必能上升到意識層面。 比如我有天在商場坐電梯, 人多氣悶, 有個小朋友嫌不舒服, 一直在大哭要下去。 他的媽媽——面紅耳赤的一個農村婦女, 嚴厲地捏住他的嘴:「不要哭!哭什麼?」橫眉怒目地瞪她的孩子, 試圖用這種兇狠來加重命令的效力。 然後, 她又有點驚慌地抬起頭, 看了一圈我們, 尷尬和乞憐地笑了笑。

如果做個類比, 這位婦女在電梯運行的半分鐘內, 行動策略和斌哥一模一樣:打擊親人, 討好外人。 區別只是一個是真危險的情境, 一個其實很安全——只是在她的信念中存在風險。 這樣的信念會導致她情不自禁地驚慌:如果孩子繼續哭叫, 會不會惹惱旁邊的人?會不會遭到敵意?會不會受到指責和攻擊?——儘管仔細一想, 就算是吧, 哭叫聲是會讓人們不耐煩, 可那又怎樣?難不成下一步有人就戴上黑手套掏槍?——但是通常來不及向下想。 她的想法剛到達前一步, 就會立刻促發行動。 以後她再形成了習慣, 做出反應的速度還會更快。 這就是潛在信念影響行為的整個過程。

「老婆, 受不了你拖拖拉拉的!趕緊!遲到了他們會不高興的!」

「寶寶不許哭!在叔叔家要是不聽話, 叔叔阿姨要生氣了!」

「別人問你話要答應!在家裝深沉也就算了, 在外邊就別給我這副死樣子, 聽見沒有!」

凡此種種, 驚慌失措地生怕惹外人不高興的, 都是源于這種信念。

另外一種潛在信念, 可能導致對家人態度不好的, 可以叫做「態度有啥用, 物質最重要」。

有這種信念的, 覺得已經為家人付出不少了。 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賺那麼多錢就為給你買這個買那個, 現在怎麼了?我脾氣不好不可以嗎?在外面裝了一天孫子, 還讓我回家在老婆面前裝孫子?

也有知友提到了這樣一種信念:「家人安全, 不會真的對我生氣」。

還有人的信念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長, 以後可以慢慢彌補」。

還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號入座。

這些信念有時是適應的, 有時則弊大於利。 比較麻煩的一點是, 很多信念內化之後, 自己是不自知的。 這就是很多人會長期保持著一些外人看來離譜的信念的原因。 好在通過內省和交流(尤其是交流, 旁觀者清), 還是能讓它們慢慢清楚起來。 只要能意識到自己的信念就好了, 隨著閱歷增長, 心智成熟, 它們總會越來越適應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