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口味異常辨治

“口者, 脾之竅也, 能知五穀之味。 又諸經皆會於口, 病則口中之味隨各經而異。 ”口內症狀, 一般實證多於虛證, 熱證多於寒證。 又因口內津液, 通於五臟, 故髒氣偏勝, 便有不同味覺反應於口, 口中味覺異常, 常常是辨證的依據和參考。 近代名醫秦伯未在《中醫臨證備要》一書中對口證敘述甚詳, 可供臨證參考應用, 學習歸納如下。

口苦——膽熱、心熱、肝熱證常見口苦。 《內經》稱為“膽癉”。 如說:“此人數謀慮不決, 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苦。 ”又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宜龍膽瀉肝湯, 方書曰:“心熱則口苦, 或生瘡”, 宜涼膈散、瀉心湯。

總之, 口苦一內熱多見, 偏於肝膽二經。 一般不作為主證治療, 熱瀉則口苦自除。 現今臨床膽汁反流相關性疾病中多伴見口苦一症。

口甘——口內常覺味甜, 飲白開水也甜, 系脾經濕熱, 《內經》稱之為“脾癉”, 並謂“治之以蘭”。 蘭草即佩蘭, 取其芳香清化。 前人認為:“蓋癉者, 熱也, 宜瀉黃散、三黃湯”治之。 故經常口甘味甜, 以清熱化濕為主, 從脾論治。

口酸——口中常有酸味, 並非泛酸口苦所致。 方書雲:“肝熱則口酸, 肝乘脾亦口酸, 宜小柴胡東加龍膽草、青皮, 甚者當歸龍薈丸。 ”

口咸——秦伯未曰:“腎熱則口鹹, 宜滋腎丸”, 口中終有鹹味, 飲白水也咸, 常屬腎中虛火, 當滋陰清熱, 引火歸原。 現多選用六味地黃丸, 或酌加知母、黃柏、肉桂等品。

口辣——口中有辛辣味, 或舌上有麻辣感,

皆屬肺熱。 古人雲:“肺熱則口辛, 宜甘桔湯、瀉白散。 甚而喉腥者, 宜加減瀉白散。 ”故以桑白皮、桔梗、地骨皮、黃芩、麥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等清泄肺熱。

口淡——口淡無味, 納穀不馨。 外感引起的, 以祛邪為主;內傷多有脾胃虛弱或病後運化不健的, 以調運中焦、健脾和胃為治。 一般不作為主症, 若胃虛夾有濕濁, 噁心泛泛, 可于主方中加入芳香和中之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