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周某, 男, 65歲, 原有慢性支氣管炎10年。 此次發病緣於3個月前不慎受涼, 致使咳嗽加重, 前醫給予抗生素、清熱類中藥, 咳嗽曾一度減輕。 近1個月咳嗽次數增多, 夜間為甚, 但咳聲不揚, 痰液稀薄不多, 患者尤感痛苦的是夜裡咳嗽時容易大便失禁。 刻下診見:咳嗽, 氣短, 語音低微, 咳痰不多, 質清稀, 時有流涎。 望其面色白光白, 舌質淡, 苔薄白, 診其脈沉弱無力。 詢知患者微惡風寒, 小腹不溫, 平素容易汗出。 辨病為大腸咳, 證屬肺氣不足, 腸寒不固。 處方:黃芪30克, 白術12克,
二診:咳嗽減輕, 已經不惡風寒, 小腹覺溫, 汗出不多, 咳嗽時偶有大便失禁。 效不更方, 繼服7劑。
三診:症狀皆減。 原方減去烏藥, 加烏梅12克, 改乾薑為15克。 7劑, 水煎服。 藥後病遂告愈。
按:本案患者為老年男性, 咳嗽伴見大便失禁, 符合“大腸咳”的範疇。 關於大腸咳的成因, 筆者認為, 因為風寒久羈, 加之寒藥雜投, 肺氣虧虛,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氣不足, 則大腸氣亦虛弱, 日久腸寒不能固澀, 則咳時遺屎。 明代醫家王肯堂提出用桃花湯治療本證。 桃花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 方由赤石脂、乾薑、粳米組成, 原治脾腎陽氣衰微所致的久痢。 方中赤石脂澀腸固脫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