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李振華分型論治中風輕證(中)

風痰上逆

症狀:頭昏頭沉, 突然口眼歪斜, 舌體不正, 語言不利, 痰涎較多, 手足重滯, 半身不遂。 舌體不正, 體胖大, 邊有齒痕, 脈象沉滑。 治以豁痰利濕, 熄風通絡。 處方:自擬祛濕通絡湯:白術9克, 茯苓15克, 橘紅、半夏各9克, 澤瀉12克, 荷葉30克, 節菖蒲、黃芩各9克, 地龍21克, 雞血藤30克, 木瓜21克, 烏梢蛇12克, 蜈蚣3條, 甘草3克。

本證系平素脾虛, 痰濕內盛, 鬱而化熱, 複因一時將息失宜或情志內傷, 導致心肝火盛, 火動生風, 風痰上逆, 痰隨氣升, 上擾清竅, 橫竄經絡。 方中白術、茯苓、澤瀉、橘紅、半夏, 豁痰利濕;荷葉、節菖蒲、黃芩, 化濁清熱;地龍、雞血藤、蜈蚣、烏梢蛇,

活血通絡熄風。 故本方適用於中經絡的風痰上逆證及中臟腑陰閉的後遺症。 如因經絡不通, 水濕停聚, 而出現頭面部及四肢浮腫, 可予澤瀉、玉米須等滲濕利水消腫。 若肝風上擾清竅, 致頭暈頭痛難止, 可加天麻、白芷、菊花等以平肝熄風止眩。 中風本為虛中有實, 實由虛致, 到疾病後期氣血陰陽虧虛之象益顯, 故常重用黃芪、黨參大補元氣, 牛膝補肝益腎。

病案舉例

患者張某某, 男, 68歲。 1993年9月17日初診。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20餘年, 半年前打麻將時突然半身不遂, 言語不利, 右側肢體麻木, 當地醫院CT診斷為:腦內囊基底部出血。 曾用甘露醇、利血平等藥物治療2周。 就診時症見:頭暈頭痛, 雙下肢及面部浮腫, 右側肢體麻木, 口角流涎。

舌質淡, 體胖大, 邊有齒痕, 苔薄白。 脈弦滑。 血壓:195/118mmHg。

患者平素脾虛, 痰濕內盛, 痰濕鬱阻化熱, 複因打麻將時心情激動, 導致心肝火盛, 火動生風, 風痰上逆, 痰隨氣升, 上蒙於清竅。 中醫診斷為中風(中經絡), 證屬脾虛濕盛, 風痰上逆。 治以豁痰利濕, 健脾通絡, 自擬祛濕通絡東加減:白術12克, 茯苓20克, 澤瀉15克, 郁金10克, 節菖蒲10克, 丹參18克, 雞血藤30克, 地龍12克, 半夏10克, 桑枝30克, 烏梢蛇12克, 木瓜18克, 蜈蚣3條, 豨薟草20克, 穿山甲10克, 甘草3克。 20劑, 水煎服。 囑忌食生冷油膩, 多活動肢體。

1993年10月7日二診:語言較前流利, 右側肢體麻木得減, 口角已不流涎, 面部及下肢浮腫減輕, 仍有頭暈頭痛, 舌象、脈象同前。 水濕未得去, 故仍見肢體腫脹, 應繼續加強健脾滲濕利水之功, 加薏苡仁30克,

玉米須30克。 豨薟草性苦微寒, 久用易傷陽氣, 去之。 20劑, 水煎服。

1993年10月28日三診:右側肢體麻木基本已愈, 言語正常, 口角已不流涎, 面部及下肢浮腫消失, 仍有頭暈, 舌淡, 苔薄, 脈滑。 水濕盡去, 浮腫消失, 然脾氣仍虛, 肝風內動, 治療應以益氣健脾化痰為主, 酌加白芷10克, 菊花15克以平肝熄風。 15劑, 水煎服。

1993年11月14日四診:頭暈消失, 血壓152/100mmHg, 精神飲食正常, 行走自如, 語言流利, 舌質淡紅, 苔薄白, 脈滑。 方證相合, 肝脾得調, 諸症已去, 守三診方繼服, 以鞏固療效。

半年後隨訪未再復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