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是全身協調性的運動, 有科研證實, 練習太極拳對人的兩個大腦有好處。 這個令世界上所有人都很驚訝, 太極拳的好處竟然滲透到了健腦, 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二十四式太極拳教學。
人有兩個腦子
以前只有證實太極拳對神經血管及癌症化療患者有療效, 現在竟然又有對大腦有功效, 太極拳對大腦到底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看看吧!
你相信人有兩個腦子嗎?你可能會說那肯定是連體兒吧!不, 這是特殊情況。 我說的是每個人都有兩個腦子, 不是指左腦、右腦, 除了人所共識的固有的腦子在人體頭部顱骨內以外(姑且叫它為大腦),
這不是天方夜譚, 不是胡說八道, 是有根有據, 符合科學的, 而且從太極拳的科學研究中還悟出了一個新奇的內在聯繫和哲理。
太極拳從曾經的默默無聞到現在已是家喻戶曉, 人們知道練習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 但是卻不知太極拳對大腦的復蘇也有療效。
人體的第二個腦子是在肚子裡。 這個腹部的腦子(姑且叫它為腹腦), 又被稱為“腹部神經系統”。 它分佈在消化道內壁、胃部、大小腸中的組織細胞皮層中, 由負責資訊交換的神經元和眾多的輔助細胞組成。
結構與“真正的大腦”完全相同, 只是神經元的數量少得多, 並且不構成腦半球, 它不能像第一腦那樣進行思想(這一機能可以通過培養來獲得)。
專家認為:“腹腦是原始的神經系統的直接產物, 只在物種進化的最初階段出現過。 類似管狀蠕蟲的神經機能。 ”為完成更為複雜的動作, 所有生物都需要更為複雜的大腦, 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
早期的爬行動物體內已經出現了中樞神經系統, 但是邊部的神經系統還在, 留存在一些哺乳動物體內, 便於母體中的胚胎發育。
在某一發育階段, 胚胎中會出現兩個腦。 起初, 兩者的發育是完全獨立的, 到後來它們通過獨特的纜索迷走神經相連。
觀察到兩個腦子在節奏上存在相似之處, 一個出了毛病, 另一個就受到影響, 也跟著出問題, 成相互因果。
對於兩個神經系統間相互關連的研究,
在這些激素的作用下, 胃部的敏感神經也隨之興奮起來。 神經與腸道之間存在特殊的聯繫, 因而人有時會食不甘味。 迷走神經促使人體開動最大馬力製造血清素, 無形中加大了對胃部的刺激, 容易造成胃部痙攣。
如果食道的神經也受到刺激, 容易使人喘不過氣來, 從而造成吞咽困難。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我們的祖先早就發現這種聯繫:人一通煩惱或失意時, 面對美饌佳餚, 總是緊張得難以下嚥;驚嚇過度或激動萬分時, 腹部容易產生痙攣。
專家認為:“絕大多數的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結腸炎、大便病變都是因為腹部神經系統, 而並非中樞神經系統出了問題。 ”
人的心情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午餐或是晚餐的進食情況, 那些難以吞咽食物或患有舊部疾病的人, 醫生公告訴他們“這是神經出了毛病”。
清楚了這個內在聯繫, 即兩個腦子在節奏上存在相似而且相互聯繫、相互因果, 就像一對連體嬰兒, 一個出了毛病後另一個也就受其影響, 也會出現問題。 兩個腦子並存在一人身上, 成了鐵的事實。
大腦的“神”與腹腦的“氣”
先從太極拳演練對腹部的基本要領談起。 太極拳要求“松腰、落胯、斂臀、提肛、尾閭中正”, 做到了這些要領和姿勢, 就給腹腦創造了一個安舒寬鬆的內部環境和容量充裕的圓腔空間。
一方面動作時便於腰脊帶領和四肢隨動;另一方面為“氣沉丹田”和“氣宜鼓蕩”提供了前提條件。 另外, 太極拳對頭部也相應地提出了基本要領, 要求兩眼平視、虛領頂勁、下齶微收、舌頂上齶。
舌頂上齶的幾個作用
(l)接通了經絡, 形成了小周天。
(2)結合口唇微閉、面帶微笑, 使口腔更多地分泌津液, 也就是唾液, 練畢下嚥, 滋潤腸胃, 還起到了消炎和消化的作用。
(3)這個做法還特別擴大了食管, 壓縮了氣管(在咽部), 使空氣直接灌入了腹腔, 形成氣沉丹田, 隨著演練而起鼓蕩, 給腹腦以柔性按摩, 而給其神經元一種安撫和保養。
拳論上有“尾閭中正神貫頂”、“腹內松淨氣騰然”之說, 演練太極拳要領中對頭部和腹部的要求給兩個腦子的溝通與回饋創造了條件。
太極拳鍛煉中要求“松靜自然”,大腦產生一種持久的快樂的“內啡呔”物質,即腦內嗎啡,其最有效的物質即B一內啡呔,促進大腦的腦電波開始起伏變化。
從科學測試得知,長期堅持太極拳鍛煉,在練拳後可以使大腦進入以a波(覺醒波)為主導的同步化有序狀態,使a波功率增加幾倍,也即大腦活動進入一種高度寧靜的覺醒狀態。
這種大腦的生理狀態與受試者的自我感覺的“恬靜舒適”、“神志清晰”與“精神集中”、“記憶力有所恢復和增強”是相對應的。
從練拳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可以看到,太極拳運動具有和其它運動不同的特點,主要是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都要有意識地引導動作,即所謂“神為主帥 ”、“意動身隨”。只有達到這種要求,人體腦電波活動才有可能進入以a波為主導的同步有序化狀態。
從健身的角度講,太極拳運動對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特殊的有意識的訓練。這不僅是形體運動的訓練,而且還是一種“神經體操”,能有效地解除人體因高節奏工作所引起的緊張狀態。
醫學已經證明,它對人體內臟生理機能及免疫功能有重要促進,說明對腹腦產生了有效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腹腦也對大腦起到一種功能的回饋,使大腦更加處於發揮優勢的地位。這已經好像不是什麼難於理解的事情。
眾所周知,我們的心情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午餐和晚餐的進食情況,又如腸胃部位的不適也常常導致神經衰弱、記憶減退並影響睡眠。這種因果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用太極拳復蘇腹腦機能
這是一件可能而又驚喜的事情,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大腦是神經系統,會思考。腹腦也是神經系統,而且結構與大腦完全相同,應該具有思維的能力。只是由於人類的進化和活動需要,主要集中在更加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腹腦功能退化。
通過訓練和培養,可以使這一機能得到復蘇。至於如何培養腹腦如大腦那樣會進行思考,特別是通過太極拳對“意、氣、神”的鍛煉,使之人類具有兩個思維器官,產生第二智慧,做到“肚子一鼓,計上心來”,將是一個對人類智慧的重大突破和飛躍。
太極拳有助於健腦養身
1、全身鍛煉,身心兼顧
太極拳十分強調動作要“一動無有不動”。要求全身凡是能動的部分,都要同時參加活動,不可偏廢。以運動量而論,太極拳的運動量是比游泳小。但是,就其全身動作的和諧和細緻上來說,與游泳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身心鍛煉”
首先,打太極拳時,要求四肢和身軀各個部位,同時完成協調柔和的動作,而且要求呼吸系統肌肉,包括胸腹部肌肉、膈肌等,同時進行協調運動。因此,心、肺、腸胃等內臟機能,同時受到良好促進作用。
太極拳練習,講究上下相隨,周身要把握整體協調性,這是太極拳身法練習的基本要求。
其次,太極拳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意識引導”下完成的。人體在精神高度集中,排除各種雜念,使心境到達一種愉悅的純淨心態,有利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得到最佳調節。要求做到內外兼顧,身心同步。
2、趣味濃厚,陶冶性情
太極拳動作在設計上,行拳走的要求是圓形的或者弧形的路線。雙腿動作要一虛一實,不斷地虛實交替變化;呼吸也應該進行有規律的調息動作。
太極拳動作要求做到柔和、輕靈、貫串,動作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從而使太極拳動作變化層出不窮,充滿趣味。濃厚的鍛煉樂趣,提高了鍛煉情緒,促進身心健康,這是太極拳很突出的優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太極拳崇文尚武,是很注重練習者的綜合素質發展的。
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使人提高敏感度,一面又講究沉穩安靜,使人消除浮躁。通過太極拳鍛煉,性急者,可以改除性急習慣;性慢者,可以培養平穩漸進品格,不至於拖延。潛移默化中陶養性情,在理論上和實際上也都有肯定效果。
3、全神貫注,健腦養神
打太極拳要求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隨手轉,步隨身移;動作連貫、圓活、穩健、協調;動中取靜,靜中有動。這些要領,十分有利於大腦興奮、抑制功能的調整。
太極拳行拳時要求做到“用意不重在用力”,這是太極拳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練拳時,應當多以“意識”、“意念”去帶動動作,以意識引導動作,而不是靠多用“力氣”(拙力)去求得鍛煉效果。
4、動作柔和、緩慢、輕鬆自然,利於軀體和心理調整
太極拳是一種“柔性武術”,其動作始終是以柔勁為主。“柔、緩、松”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點。
太極拳的五大優點
1、全面鍛煉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煉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在這裡只拿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來證明它的全面鍛煉作用。
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體一起動作的一項運動,它已經被公認為有全面鍛煉效果的運動專案之一。
太極拳在動作時,凡是全身能動的部分,都需要參加活動,所以叫做一動無有不動。它的運動量雖然較游泳為小,但在全身動作的和諧上和細緻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可見太極拳具有全面的鍛煉的優點。
太極拳的學習,可以培養我們對肢體的協調感,同時也可以強身健體,兼有了瑜伽與一般體育運動的特點。
2、內外兼顧
太極拳在鍛煉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和橫膈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
另外,由於每一個動作都用意識加以引導,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以至越練越純靜(即心境異常安靜之意),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作用。這種鍛煉方法,一面具有一般運動項目活動肌肉的好處,一面又吸收了靜坐法調息養神的好處,所以能有內外兼顧的優點。
3、趣味濃厚
太極拳的動作都走圓形或者弧形的線路,在初練架子時,不容易做好圓形動作,當然趣味較少。但練到後來,越練越熟;圓轉如意的程度不斷提高,便會發生濃厚的趣味。
到最後,如能在圓形動作中,運用虛實變化和運動調息的功夫時,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層出不窮了,趣味濃厚能提高鍛煉情緒,對促進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太極拳所具有的優點之一。
所以說,想要學好太極拳,是需要培養自己的興趣的,不是為了練拳而練拳。
4、陶養性情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要求輕靈貫串,又要求在動作中包含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識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練拳人在無形中接受影響,矯正原有的習慣。因為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講究沉靜,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練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也並不難學,而且動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特點,以適應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幫助病人在恢復和增進機能活動上獲得顯著的效果。
俗話說:欲要身體健康,平時應注意起居、飲食的規律性,除了加強營養外,還應堅持體育活動;而太極拳正是一種絕佳的健身運動。
結語:綜上所述,太極拳對大腦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現在我們不僅在大街小巷看到很多人練習,學校也把太極拳安排到教程裡了。青少年是未來的棟樑,練習太極拳不僅有益於骨骼的成長,而且太極拳的哲學思想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有意義。
太極拳鍛煉中要求“松靜自然”,大腦產生一種持久的快樂的“內啡呔”物質,即腦內嗎啡,其最有效的物質即B一內啡呔,促進大腦的腦電波開始起伏變化。
從科學測試得知,長期堅持太極拳鍛煉,在練拳後可以使大腦進入以a波(覺醒波)為主導的同步化有序狀態,使a波功率增加幾倍,也即大腦活動進入一種高度寧靜的覺醒狀態。
這種大腦的生理狀態與受試者的自我感覺的“恬靜舒適”、“神志清晰”與“精神集中”、“記憶力有所恢復和增強”是相對應的。
從練拳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可以看到,太極拳運動具有和其它運動不同的特點,主要是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都要有意識地引導動作,即所謂“神為主帥 ”、“意動身隨”。只有達到這種要求,人體腦電波活動才有可能進入以a波為主導的同步有序化狀態。
從健身的角度講,太極拳運動對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特殊的有意識的訓練。這不僅是形體運動的訓練,而且還是一種“神經體操”,能有效地解除人體因高節奏工作所引起的緊張狀態。
醫學已經證明,它對人體內臟生理機能及免疫功能有重要促進,說明對腹腦產生了有效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腹腦也對大腦起到一種功能的回饋,使大腦更加處於發揮優勢的地位。這已經好像不是什麼難於理解的事情。
眾所周知,我們的心情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午餐和晚餐的進食情況,又如腸胃部位的不適也常常導致神經衰弱、記憶減退並影響睡眠。這種因果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用太極拳復蘇腹腦機能
這是一件可能而又驚喜的事情,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大腦是神經系統,會思考。腹腦也是神經系統,而且結構與大腦完全相同,應該具有思維的能力。只是由於人類的進化和活動需要,主要集中在更加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腹腦功能退化。
通過訓練和培養,可以使這一機能得到復蘇。至於如何培養腹腦如大腦那樣會進行思考,特別是通過太極拳對“意、氣、神”的鍛煉,使之人類具有兩個思維器官,產生第二智慧,做到“肚子一鼓,計上心來”,將是一個對人類智慧的重大突破和飛躍。
太極拳有助於健腦養身
1、全身鍛煉,身心兼顧
太極拳十分強調動作要“一動無有不動”。要求全身凡是能動的部分,都要同時參加活動,不可偏廢。以運動量而論,太極拳的運動量是比游泳小。但是,就其全身動作的和諧和細緻上來說,與游泳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身心鍛煉”
首先,打太極拳時,要求四肢和身軀各個部位,同時完成協調柔和的動作,而且要求呼吸系統肌肉,包括胸腹部肌肉、膈肌等,同時進行協調運動。因此,心、肺、腸胃等內臟機能,同時受到良好促進作用。
太極拳練習,講究上下相隨,周身要把握整體協調性,這是太極拳身法練習的基本要求。
其次,太極拳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意識引導”下完成的。人體在精神高度集中,排除各種雜念,使心境到達一種愉悅的純淨心態,有利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得到最佳調節。要求做到內外兼顧,身心同步。
2、趣味濃厚,陶冶性情
太極拳動作在設計上,行拳走的要求是圓形的或者弧形的路線。雙腿動作要一虛一實,不斷地虛實交替變化;呼吸也應該進行有規律的調息動作。
太極拳動作要求做到柔和、輕靈、貫串,動作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從而使太極拳動作變化層出不窮,充滿趣味。濃厚的鍛煉樂趣,提高了鍛煉情緒,促進身心健康,這是太極拳很突出的優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太極拳崇文尚武,是很注重練習者的綜合素質發展的。
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使人提高敏感度,一面又講究沉穩安靜,使人消除浮躁。通過太極拳鍛煉,性急者,可以改除性急習慣;性慢者,可以培養平穩漸進品格,不至於拖延。潛移默化中陶養性情,在理論上和實際上也都有肯定效果。
3、全神貫注,健腦養神
打太極拳要求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隨手轉,步隨身移;動作連貫、圓活、穩健、協調;動中取靜,靜中有動。這些要領,十分有利於大腦興奮、抑制功能的調整。
太極拳行拳時要求做到“用意不重在用力”,這是太極拳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練拳時,應當多以“意識”、“意念”去帶動動作,以意識引導動作,而不是靠多用“力氣”(拙力)去求得鍛煉效果。
4、動作柔和、緩慢、輕鬆自然,利於軀體和心理調整
太極拳是一種“柔性武術”,其動作始終是以柔勁為主。“柔、緩、松”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點。
太極拳的五大優點
1、全面鍛煉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煉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在這裡只拿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來證明它的全面鍛煉作用。
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體一起動作的一項運動,它已經被公認為有全面鍛煉效果的運動專案之一。
太極拳在動作時,凡是全身能動的部分,都需要參加活動,所以叫做一動無有不動。它的運動量雖然較游泳為小,但在全身動作的和諧上和細緻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可見太極拳具有全面的鍛煉的優點。
太極拳的學習,可以培養我們對肢體的協調感,同時也可以強身健體,兼有了瑜伽與一般體育運動的特點。
2、內外兼顧
太極拳在鍛煉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和橫膈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
另外,由於每一個動作都用意識加以引導,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以至越練越純靜(即心境異常安靜之意),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作用。這種鍛煉方法,一面具有一般運動項目活動肌肉的好處,一面又吸收了靜坐法調息養神的好處,所以能有內外兼顧的優點。
3、趣味濃厚
太極拳的動作都走圓形或者弧形的線路,在初練架子時,不容易做好圓形動作,當然趣味較少。但練到後來,越練越熟;圓轉如意的程度不斷提高,便會發生濃厚的趣味。
到最後,如能在圓形動作中,運用虛實變化和運動調息的功夫時,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層出不窮了,趣味濃厚能提高鍛煉情緒,對促進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太極拳所具有的優點之一。
所以說,想要學好太極拳,是需要培養自己的興趣的,不是為了練拳而練拳。
4、陶養性情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要求輕靈貫串,又要求在動作中包含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識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練拳人在無形中接受影響,矯正原有的習慣。因為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講究沉靜,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練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也並不難學,而且動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特點,以適應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幫助病人在恢復和增進機能活動上獲得顯著的效果。
俗話說:欲要身體健康,平時應注意起居、飲食的規律性,除了加強營養外,還應堅持體育活動;而太極拳正是一種絕佳的健身運動。
結語:綜上所述,太極拳對大腦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現在我們不僅在大街小巷看到很多人練習,學校也把太極拳安排到教程裡了。青少年是未來的棟樑,練習太極拳不僅有益於骨骼的成長,而且太極拳的哲學思想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