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辨治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 常反復發作, 病情多在情緒波動、精神緊張、飲食失調、氣候變化等情況下發作;常伴左下腹脹痛、隱痛或痙攣痛, 多在排便後減輕, 呈疼痛-排便-緩解的規律;經常便秘或腹瀉, 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但無膿血便;可伴腹脹、納呆、嘔惡、心煩、焦慮、失眠等消化不良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體檢多無陽性體征, 或僅有左下腹輕度壓痛, 也可捫及鼓起的腸管。

本病一般臨床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即腹瀉與便秘交替型)三型, 但也有觀點認為應在上述三型基礎上增加腹痛型。

本病屬中醫“腸郁”、“泄瀉”、“腹痛”、“便秘”等範疇。 近10年來, 筆者將腸易激綜合征辨證分為肝鬱脾虛、寒熱錯雜、脾胃虛弱、脾腎陽虛、陰虛腸燥、腸道瘀滯等六型施治, 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肝鬱脾虛型:症見輕度抑鬱, 腹痛腹瀉, 腸鳴, 瀉後痛減, 胸悶脘痞, 心煩易怒, 噯氣納呆, 舌淡紅, 苔薄白膩, 脈細弦。 治宜疏肝健脾止瀉。 方用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東加減, 藥用炒白芍、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炒防風、柴胡、香附等。

寒熱錯雜型:症見腹痛, 腸鳴, 腹瀉, 大便不爽, 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煩悶納呆, 脘腹喜暖, 舌淡紅, 苔黃或白膩, 脈弦。 治宜平調寒熱, 除濕止瀉。 方用烏梅丸加減, 藥用烏梅、細辛、炮附子、乾薑、桂枝、黨參、黃連、黃柏、當歸、川椒等。

脾胃虛弱型:症見大便稀溏、水穀不化、脘腹悶痛、腸鳴腹瀉、納呆脘痞、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治宜健脾益氣, 滲濕止瀉。 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藥用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山藥、蓮子、薏苡仁、砂仁、大棗、炒扁豆等。

脾腎陽虛型:症見久瀉不愈, 腹痛隱隱, 腸鳴腹脹, 大便稀溏, 形寒肢冷, 神疲倦怠, 食少納呆, 腰膝酸軟, 舌淡, 苔白, 脈弱。 治宜溫補脾腎, 固腸止瀉。 方用自擬愈腸煎, 藥用炒石榴皮、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殼、吳茱萸、大棗、附子、乾薑、茯苓、薏苡仁、赤石脂、禹餘糧、杜仲、鎖陽等。

陰虛腸燥型:症見大便數日一行, 硬結難以排解, 左少腹可捫及觸痛明顯的條索狀包塊, 伴五心煩熱, 口苦咽幹, 心煩失眠, 舌紅少苔,

脈細數。 治宜增水行舟, 潤腸通便。 方用增液湯合五仁丸加減, 藥用元參、生地黃、麥冬、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郁李仁、川樸、檳榔等。

腸道瘀滯型:證見大便溏薄或便秘, 左少腹疼痛難解, 並可捫及觸痛明顯的條索狀包塊, 伴腹脹噯氣, 食少納呆, 舌暗紅或黯淡, 或有瘀點瘀斑, 黃苔或白膩苔, 脈弦澀或細澀。 治宜和中緩急, 活血化瘀。 方用少腹逐瘀湯合芍藥甘草東加減, 藥用小茴香、乾薑、元胡、沒藥、川芎、官桂、牡丹皮、赤芍、蒲黃、三七、當歸、白芍、炙甘草、枳殼、雞內金等。 偏熱者, 去乾薑、官桂, 加黃柏、黃連;偏寒者, 去赤芍、牡丹皮, 加炮附子、烏藥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