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和受體之間的反應快速而可逆, 服從品質作用定律。 業已發現, 肝細胞膜上存在兩種結合胰島素受體:解離常數為0.5×10ˉ10mol/L時, 每個細胞有3000個胰島素受體;解離常數為3×10ˉ9mol/L時, 每個細胞有3000個胰島素受體。 數量少而對胰島素具有高親和性的受體是功能性受體, 數量多而親和性低的受體不起多大作用。
胰島素的生理效應取決於受體結合率。 當受體達到使受體全部飽和濃度時, 結合率最高, 生理效應也最大。
絕大多數Ⅱ型糖尿病人是在成年發病的, 他們的胰島素可分泌正常或超正常量的胰島素。 這些病人主要是由於脂肪肌肉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
1、胰島素受體的測定
我們採用受體放射分析法(RRA)測定全血細胞胰島素受體。
(1)抽取空腹靜脈血注入含有肝素抗凝的玻璃試管中, 保證無凝血塊、勿溶血。 離心分離血漿與血細胞, 將血細胞用生理鹽水洗滌2次, 保溫液洗滌1次, 計數血細胞個數, 應不少於4.4×10 6/μL。
(2)將細胞混懸液與不同濃度胰島素及1 25I-胰島素共同反應24小時,
(3)正常參考值
高親和力低結合容量胰島素受體:k1=(1.03~5.21)×10 9LMˉ1r1=40-80個/個細胞
低親和力高結合容量胰島素受體:k2=(1.24~4.86)×10 7LMˉ1r2=1500-3000個/個細胞
2、胰島素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
(1)受體親和性(K)的改變
體外實驗證明, 當pH、離子強度、溫度等條件或受體佔有率[HP]改變時, 受體分子可產生構象變化而影響它對激素的親和性。 如pH=6.8時, 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可減少一半, 提示酸中毒的病人, 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原因是由於受體親和性的降低。
(2)受體濃度[R]的改變
血循環中的胰島素濃度與靶細胞胰島素受體數量成反比,
即:血中胰島素濃度越高,
則肝、脂肪、肌肉和血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數目越少。
這對正常人、肥胖人及成年人發病的糖尿病均適用。
胰島素濃度過高時可加速受體損失,
在病理情況下,
受體數目減少則不能維持原有代謝平衡,
受體減少越多,
代謝紊亂越嚴重。
高血糖可引起高胰島素血症,
後者可降低受體密度,
使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
(3)飲食調節對胰島素受體的影響是研究受體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是認識到血胰島素水準和受體密度, 能夠以調節飲食方法來控制, 在11個肥胖人的胰島素結合試驗中, 胰島素濃度高時單核細胞受體數目減少,
(4)降糖藥對胰島素受體的影響
磺脲類藥對胰島素結合受體呈明顯作用。 無肥胖成年發病的糖病患者服用氯磺丙脲時, 空腹高血糖降低、受體增加, 但二者均不能恢復正常。 因為藥物是通過控制機理增加受體而不是直接對受體起作用。
(5)胰島素受體的抗體
黑棘皮病患者頸背、腋窩、腹股溝皮膚皺褶有絨毛狀色素沉著。
這種患者每日胰島素用量高達4萬8千U,
血漿胰島素高達4萬3千μU,
每日尿排出胰島素達580U,
(6)胰島素受體水準缺陷
受體濃度[R]減少則為:肥胖症、非酮症糖尿病、尿毒癥、肢端肥大症、A型綜合症。
受體親和力[K]減少則為:脂肪萎縮性糖尿病、糖反質激素過量、酸中毒。
產生受體抗體則表現出B型綜合症。 該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發生於12-60歲女性。 病人顯著高血糖, 每日用胰島素2萬5千U, 空腹及糖負荷後, 血漿胰島素水準為正常人的5-50倍。 靜脈注射胰島素耐量試驗, 需用正常量(0.1U/kg體重)的3-200倍才引起低血糖反應, 表現為嚴重胰島素抵抗。少部分患者有酮症。臨床表現為:關節痛、皮膚白斑、腮腺腫大、黑棘皮病。實驗室檢查為:血沉增速、白細胞降低、血漿γ球蛋白增多、抗核抗體陽性、蛋白尿等。
表現為嚴重胰島素抵抗。少部分患者有酮症。臨床表現為:關節痛、皮膚白斑、腮腺腫大、黑棘皮病。實驗室檢查為:血沉增速、白細胞降低、血漿γ球蛋白增多、抗核抗體陽性、蛋白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