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全民都愛做的壯骨運動卻是這

陳式太極拳具有悠久的歷史, 作為太極拳的大門派, 陳式太極拳的內功技擊法很有成就。 技擊是每個習武之人的追求目標, 但是用內功技擊怎麼應用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太極拳教學, 學習其中的太極拳的特點, 小編先與您分享一下太極拳教程。

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四步功

陳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有根深蒂固的基礎, 其技擊健身作用聞名全世界,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陳式太極拳的內功技擊法。

中華武術, 源遠流長, 門派眾多, 各門各派的攻防技巧, 各有所長, 然而, 陳式太極拳卻獨樹一幟,

它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為技擊中心內容。

在沾、粘、連、隨的基礎上, 將抓、拿、摔、打、脫、滑、橫、跌、閃、驚熔為一爐, 其中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卻鮮為人知。

所講的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是:用太極混元一氣之內勁, 其是根據力學原理, 使對方在渾然不知不覺中跌倒。 下面我們具體學習一下內功技擊的方法。

一、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功法原型

它是根據古傳陳式太極拳拳法, 結合古代太極圖及河圖、洛書、太極陰陽學說等, 將太極混元氣以陰陽纏絲勁分化, 結合方圓相生、五行相生相剋原理, 分別用陰陽纏絲勁來化勁擊敵的。

二、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四步功

深入細緻地學習陳式太極拳秘傳功夫架陳式太極拳秘傳功夫架是在原有陳式拳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總結,

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秘傳功夫架套路。

陳式太極拳秘傳功夫架是在原有陳式拳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總結, 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秘傳功夫架套路。 學習秘傳功夫架的變勁、變打法這一步功是在秘傳功夫架套路練到勢勢熟練無誤的基礎上進行的變勁、變打法;就是將混元陰陽纏絲勁變出。

在技擊中, 纏絲勁的運用很多, 纏絲勁的動作連貫, 而且會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跌倒。

一勢一勢進行學習, 直至勢勢都有陰陽纏絲勁, 勢勢鄱能變勁, 變打, 達到松、柔、彈、抖的技擊勁別。 學習陳氏太極拳秘傳推手法在陰陽纏絲勁變出來的基礎上, 練習雙人推手法, 運用陰陽纏絲勁, 雙人推手, 熟悉套路上的各種勁別、打法。

做到聽勁、辨勁準確無誤, 達到將對方不知不覺地跌倒的境界。 學習陳式太極拳散手法在以上三步功的基礎上, 進行雙人拆招對打, 熟悉各種攻防技巧, 運用太極八法, 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抓、拿、摔、滑等進行實戰演習。

達到借力打人, 四兩撥千斤, 挨著何處何處擊的境界。 以上四步功法, 砬循序漸迸, --層一層, 層層深人, 逐步進人佳境, 切不可操之過急。

三、陳式太極拳秘傳內功技擊法功法特點

頂勁虛領起, 氣沉丹田, 周身放鬆頂勁領起則精神百倍, 氣沉丹田, 周身放鬆, 避免橫氣填胸, 使身軀放長產生彈性成為棚勁。 整套拳掤勁不能失, 失則犯偏。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古語講:“人正不怕鬼敲門。 ”

身正則不致身體偏斜,

已經為人所識, 若偏斜即無法運用粘連隨的技擊方法。 神氣內隱、忽隱忽視、剛柔相濟神氣內隱則柔, 外顯則剛, 剛柔變換, 忽隱忽現, 便於交手間勁。

方圓相生、奇正變化、陰陽換勁、內氣圓活 對方觸及已何處, 何處即成圈, 何處出勁何處即成方, 勁由內換, 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 內氣充沛, 運用圓活自如。 虛實兼到、上下相隨虛實兼到, 實中有虛, 虛中有實, 真真假假, 人已相參, 上下相隨。

兩手分虛實, 兩定也要分虛實, 陰陽變化, 虛實也跟著變化,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開合相宜、呼吸順遂、周身配合 “以腰為軸, 節節貿穿, 引動內氣, 呼吸以逆腹式呼吸為主, 呼吸與所作配合順遂。 ”

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 一動則全身動, 靜則全身靜, 動靜開合,

起落旋轉。 當開時則開, 合時則合, 形、氣、身相結合, 做到開合相宜, 周身配合。

四、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四步功之功效

(一)、通過四步功的訓練、練習, 可以出現內氣周而復始, 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 力量大無邊, 消化積食, 祛病延年。

(二)、觸覺靈敏, 眼神如電, 動作如翱翔之鷹, 身形輕靈矯健。

(三)、發人時不現于形, 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跌例, 周劈上下不敢挨, 挨著何處何處擊, 渾身都是手, 出手不見手。

(四)、借力打人, 四兩撥動千斤轉, 觸之則松柔如綿。

(五)、身如火藥, 一動即發, 變化無方, 神鬼莫測。

綜上所述, 陳式大極拳內功技擊法是通過以上四步功的鍛煉獲得的, 它是太極拳的技擊精華, 我本人學識粗淺, 有不詳之處還請同仁批評指正。

太極拳的技擊九項原則

(一)指掌捶手太極武裝之本

太極以發勁用著為陰陽之雙環,“閉著”在求傷而不僕、陽也;發勁在求僕而不傷、陰也;發勁屬於四正(掤捋擠按),“閉著”屬於四隅(采挒肘靠 )。

四隅應用時有二

1.在求敵自動迎拒以生粘。

2.至本人四正已出圈外“閉著”以濟其窮,此項指掌捶手乃補助四隅之用,均須專練以加強其硬度,乃成為武裝之太極拳,否則乃系蠟槍頭,敵尚不覺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自失去技擊之功用。

(二)各別擊發加強彈出之本

太極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內中有各方面發勁之練習,乃用一手或雙手向各方發出,系有習慣後才能漸次加強其彈出之勁。等於有彈第之武裝,方有臨陣之可能也。

(三)緊敬徑勁開門出手之本

緊者姿勢緊湊不漏隙。敬者提起精神不外散。徑者取敵最近之身之一點(不可捨近求遠之意),勁者張弓蓄勁以待敵,此四字乃開門出手時之精神姿勢,勁別與求粘之點,必如斯;乃無空隙為敵所謂。

(四)水磨比滴太極進圈之本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範圍,如欲進入敵圈、必須一手攻、 一手防之,兩手抽絲旋轉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轉磨, 一手加水之姿勢,並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與敵之肩平為合度, 則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進入敵圈為最安穩之進圈法。

(五)采挒肘靠由擊轉粘之本

進入敵圈以後,以采挒為先,采者制住敵之手,促顯敵之勁。挒者擊發敵之身,誘引敵之勁,采挒運用之後,倘本人身出圈外,則以肘濟之,肘出圈外則以靠濟之。

以後既不欲求粘敵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敵不得不動,以生迎拒,有迎拒則兩者自然粘住,粘則太極拳之處顯矣。

(六)沾粘連隨緩急相應之本

沾粘在手,連隨在步,沾者制住敵之一點而不移,粘者貼後轉換,粘點如先用掌粘、後轉腕粘、再轉臂粘、雖轉換而不離開謂之粘;連者敵勁來襲過猛時,退後足轉化而不離之謂;隨者彼此應邁步前進而不脫之謂;統此四者謂之功。

然此功之得必經丟匾頂抗四病而來;頂者沾之太過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夠失其粘,丟者隨曲太過而脫離,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於推手、肘之調整,則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潔挫揉調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勁者,均須經過“頂匾丟抗”四病,而進於沾粘連隨之四功。惟求四功有時不擇手段,易犯“俯仰斷接”之四病,因求與敵沾粘不脫為主。

則身體不免發生俯仰二病;與敵連隨相應為主,則沾粘之勁不免斷斷接接,有俯仰、則一面缺陷易為敵所乘,而變化無從。有斷接、則敵可乘隙變化,或脫開無法與之粘走,則敵不易制,而勁不易懂。

因此必須求沾粘連隨於不斷不接不俯不仰之中,則須採用空潔挫揉四字以調整之。空者轉換沾點以深其勁、則不致生仰病;潔者緊粘加強以補其勁、則不致聲俯病;挫者彎後腿頓挫以化之、而不必退,則勁仍沾粘而不易生斷病。

揉者用微圈緊貼隨之以走,隨時可發勁、則經毋須用接而無病;是則有空潔挫揉之調整,則俯仰斷接之四病、而丟匾頂抗亦不致有。於是沾粘連隨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陰陽相濟謂之懂勁。

(八)接骨逗榫指向發點之本

凡發勁鬚髮在敵之垂心中,而後敵可整個為之跌出。故向敵發之點,必須在敵為進攻力的中心焦點內。如能針對此中心以逗之蓄轉而發之, 然後敵有整個跌出之所能,是謂之接骨逗榫。

(九)如泉湧出發放用功之本

向敵發出之點既能接骨逗榫於先,惟對敵發勁上下線路,必須成為抛物線,如泉湧出、針對敵之後足跟方向以發之,則敵所浮起而根斷。

本人所用之勁須如切菜之切,切菜者先以半園遊蕩而後以力根切之,則此勁發出所謂恰到好處,使敵跌出而不失太極拳之義,且無慮對方頂抵之相衡。

太極拳內勁的特點

太極內勁的第一個特點是流動性

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內功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突破,實現了太極拳功夫修煉的第次飛躍,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太極內勁豁然貫通。

內勁貫通後的第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湧動、流行,流到哪裡哪呈都很舒暢,此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了。

此時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雲見目的感覺。

從內勁貫通後的體驗看,流動性是它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前人把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渾灝流行”。

太極內勁的第二個特點是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後,再繼續努力修煉段時日後,就會感覺到內勁在不斷增加、品質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管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節貫穿。

發勁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感覺到內勁“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完整勁路,正如經典拳論所講“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由此可見,完整性是太極內勁的重要特點。

太極內勁的第三個特點是輕沉兼備

內勁貫通後,練拳時能清晰地感覺到內勁以丹田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開合聚散,時輕時重,輕沉兼備。

肢體時而如充滿氨氣的氣球飄然欲起,時而又如灌滿水銀的袋子分量極沉,真是“輕靈沉重兼而有之”。

太極拳界的前輩曾將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輕如楊花,堅如金石”。

太極內勁的第四個特點是剛柔相濟

不瞭解太極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太極拳,總認為練拳的人是柔軟無力的,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

事實上,“柔”是為了“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內勁貫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覺到太極拳是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

楊澄甫講“臂膊如棉裹鐵”,太極拳乃“綿裡藏針之藝術”。武式太極拳開派宗師武禹襄則講得更加到位,他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

“九曲珠”講出了太極內勁“柔”的一面,“百煉鋼”講出了太極內勁“剛”的一面。而且,太極拳在推手、技擊中的“柔化剛發”也清楚體現了太極內勁“剛柔相濟”的特點。

太極內勁的第五個特點是滲透傳導

練太極拳內勁貫通後,隨著內勁品質的不斷提高,會逐漸感覺到內勁具有明顯的滲透和傳導的特性。

手握劍柄時,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勁由劍柄傳至劍身,直達劍尖,劍的分量瞬間增加,寶劍舞動時渾厚沉穩、震彈有力。

平時隨手拿起一個物件,比如竹竿,稍沉氣,竹竿霎時就會變得沉甸甸的。

與人推手時,搭手後內勁迅速滲透傳至對方體內,對方會感到腳下發飄、重心不穩、身體失衡,很容易被牽動。

結語:綜上所述,太極拳內功技擊的作用如此之大,吸引了眾多習拳愛好者。練好內功技擊在實戰中將被動改為主動,太極拳的優點是後發制人,學好內功技擊,可以做好充分的準備拿下對方,這才是太極拳的長處。

(一)指掌捶手太極武裝之本

太極以發勁用著為陰陽之雙環,“閉著”在求傷而不僕、陽也;發勁在求僕而不傷、陰也;發勁屬於四正(掤捋擠按),“閉著”屬於四隅(采挒肘靠 )。

四隅應用時有二

1.在求敵自動迎拒以生粘。

2.至本人四正已出圈外“閉著”以濟其窮,此項指掌捶手乃補助四隅之用,均須專練以加強其硬度,乃成為武裝之太極拳,否則乃系蠟槍頭,敵尚不覺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自失去技擊之功用。

(二)各別擊發加強彈出之本

太極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內中有各方面發勁之練習,乃用一手或雙手向各方發出,系有習慣後才能漸次加強其彈出之勁。等於有彈第之武裝,方有臨陣之可能也。

(三)緊敬徑勁開門出手之本

緊者姿勢緊湊不漏隙。敬者提起精神不外散。徑者取敵最近之身之一點(不可捨近求遠之意),勁者張弓蓄勁以待敵,此四字乃開門出手時之精神姿勢,勁別與求粘之點,必如斯;乃無空隙為敵所謂。

(四)水磨比滴太極進圈之本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範圍,如欲進入敵圈、必須一手攻、 一手防之,兩手抽絲旋轉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轉磨, 一手加水之姿勢,並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與敵之肩平為合度, 則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進入敵圈為最安穩之進圈法。

(五)采挒肘靠由擊轉粘之本

進入敵圈以後,以采挒為先,采者制住敵之手,促顯敵之勁。挒者擊發敵之身,誘引敵之勁,采挒運用之後,倘本人身出圈外,則以肘濟之,肘出圈外則以靠濟之。

以後既不欲求粘敵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敵不得不動,以生迎拒,有迎拒則兩者自然粘住,粘則太極拳之處顯矣。

(六)沾粘連隨緩急相應之本

沾粘在手,連隨在步,沾者制住敵之一點而不移,粘者貼後轉換,粘點如先用掌粘、後轉腕粘、再轉臂粘、雖轉換而不離開謂之粘;連者敵勁來襲過猛時,退後足轉化而不離之謂;隨者彼此應邁步前進而不脫之謂;統此四者謂之功。

然此功之得必經丟匾頂抗四病而來;頂者沾之太過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夠失其粘,丟者隨曲太過而脫離,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於推手、肘之調整,則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潔挫揉調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勁者,均須經過“頂匾丟抗”四病,而進於沾粘連隨之四功。惟求四功有時不擇手段,易犯“俯仰斷接”之四病,因求與敵沾粘不脫為主。

則身體不免發生俯仰二病;與敵連隨相應為主,則沾粘之勁不免斷斷接接,有俯仰、則一面缺陷易為敵所乘,而變化無從。有斷接、則敵可乘隙變化,或脫開無法與之粘走,則敵不易制,而勁不易懂。

因此必須求沾粘連隨於不斷不接不俯不仰之中,則須採用空潔挫揉四字以調整之。空者轉換沾點以深其勁、則不致生仰病;潔者緊粘加強以補其勁、則不致聲俯病;挫者彎後腿頓挫以化之、而不必退,則勁仍沾粘而不易生斷病。

揉者用微圈緊貼隨之以走,隨時可發勁、則經毋須用接而無病;是則有空潔挫揉之調整,則俯仰斷接之四病、而丟匾頂抗亦不致有。於是沾粘連隨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陰陽相濟謂之懂勁。

(八)接骨逗榫指向發點之本

凡發勁鬚髮在敵之垂心中,而後敵可整個為之跌出。故向敵發之點,必須在敵為進攻力的中心焦點內。如能針對此中心以逗之蓄轉而發之, 然後敵有整個跌出之所能,是謂之接骨逗榫。

(九)如泉湧出發放用功之本

向敵發出之點既能接骨逗榫於先,惟對敵發勁上下線路,必須成為抛物線,如泉湧出、針對敵之後足跟方向以發之,則敵所浮起而根斷。

本人所用之勁須如切菜之切,切菜者先以半園遊蕩而後以力根切之,則此勁發出所謂恰到好處,使敵跌出而不失太極拳之義,且無慮對方頂抵之相衡。

太極拳內勁的特點

太極內勁的第一個特點是流動性

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內功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突破,實現了太極拳功夫修煉的第次飛躍,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太極內勁豁然貫通。

內勁貫通後的第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湧動、流行,流到哪裡哪呈都很舒暢,此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了。

此時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雲見目的感覺。

從內勁貫通後的體驗看,流動性是它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前人把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渾灝流行”。

太極內勁的第二個特點是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後,再繼續努力修煉段時日後,就會感覺到內勁在不斷增加、品質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管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節貫穿。

發勁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感覺到內勁“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完整勁路,正如經典拳論所講“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由此可見,完整性是太極內勁的重要特點。

太極內勁的第三個特點是輕沉兼備

內勁貫通後,練拳時能清晰地感覺到內勁以丹田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開合聚散,時輕時重,輕沉兼備。

肢體時而如充滿氨氣的氣球飄然欲起,時而又如灌滿水銀的袋子分量極沉,真是“輕靈沉重兼而有之”。

太極拳界的前輩曾將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輕如楊花,堅如金石”。

太極內勁的第四個特點是剛柔相濟

不瞭解太極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太極拳,總認為練拳的人是柔軟無力的,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

事實上,“柔”是為了“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內勁貫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覺到太極拳是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

楊澄甫講“臂膊如棉裹鐵”,太極拳乃“綿裡藏針之藝術”。武式太極拳開派宗師武禹襄則講得更加到位,他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

“九曲珠”講出了太極內勁“柔”的一面,“百煉鋼”講出了太極內勁“剛”的一面。而且,太極拳在推手、技擊中的“柔化剛發”也清楚體現了太極內勁“剛柔相濟”的特點。

太極內勁的第五個特點是滲透傳導

練太極拳內勁貫通後,隨著內勁品質的不斷提高,會逐漸感覺到內勁具有明顯的滲透和傳導的特性。

手握劍柄時,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勁由劍柄傳至劍身,直達劍尖,劍的分量瞬間增加,寶劍舞動時渾厚沉穩、震彈有力。

平時隨手拿起一個物件,比如竹竿,稍沉氣,竹竿霎時就會變得沉甸甸的。

與人推手時,搭手後內勁迅速滲透傳至對方體內,對方會感到腳下發飄、重心不穩、身體失衡,很容易被牽動。

結語:綜上所述,太極拳內功技擊的作用如此之大,吸引了眾多習拳愛好者。練好內功技擊在實戰中將被動改為主動,太極拳的優點是後發制人,學好內功技擊,可以做好充分的準備拿下對方,這才是太極拳的長處。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