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節旅遊並非人人都適宜, 短時間內輾轉於氣候差異過大的環境中, 錢先生這樣的“溫差病”並不少見。 常在旅途或旅行歸來後發生, 表現為呼吸道、胃腸道病症如感冒、腹瀉、便秘等, 甚至心腦血管疾病。
擾亂陰陽平衡可致病
《內經》有“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的論述, 意思是人體在正常情況下, 處於“陰平陽秘”的狀態, 機體陰陽協調, 內外環境平衡。 一旦陰陽失調, 人體即發生各種疾病。 環境溫度影響氣血運行, 兩地溫度差異過大更易使氣血運行異常, 擾亂自身陰陽平衡, 使臟腑功能受損,
環境溫度的巨大變化能直接損害心腦血管。 當溫度低時, 人體血管收縮, 這也是冬季血壓偏高的原因。 若此時到南方旅遊, 血管因溫度升高而舒張, 血壓隨之下降。 等到返回寒冷的北方, 突然進入低溫環境, 血管急劇收縮, 加上旅途勞頓、休息不好, 機體免疫力下降, 易使血壓升高, 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中醫學認為, 氣血是陰陽的主要物質基礎, 氣血紊亂是形成心腦病症的根本原因。 環境溫度的忽高忽低猶如“過山車”, 易引起氣機逆亂, 陰陽失調, 阻滯全身氣機;若瘀血隨經脈流入於腦, 與精髓錯雜, 可使清竅受蒙, 靈機呆鈍, 則往往表現為頭痛、頭暈、半身不遂、癡呆神昏、癲狂等情況。
地域差異增加病變
除了環境溫度外,
中醫認為, 疾病的發生是正邪相爭的結果。 遊玩後, 因身體疲勞及水土不服, 正氣虧虛。 再遭遇環境溫度的巨大變化, 人體即被邪氣襲擾;正邪相爭, 正氣不足無法抵禦邪氣故而發病。 體質是正氣盛衰的體現, 不同體質精氣陰陽盛衰有別。
三種方法強體質固正氣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突出了預防的重要性。 “不治已病, 治未病”。 養生可增強體質, 鞏固正氣, 預防疾病發生。 如下幾種養生方法。
順應自然:強身健體 《靈樞·邪客》說, “人與天地相應”。 意即遵循四時變化規律, 順應自然衣著飲食調配, 起居有常。 還應注重“形神合一”, 加強身體鍛煉(如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等), 促進氣血流暢, 使人體肌肉筋骨強健, 臟腑機能旺盛。 動靜合一,
藥食同調:補腎益精 古人認為, 腎乃先天之本, 腎精充足則正氣足。 要講究飲食宜忌, 不過饑過飽, 同時須克服飲食偏嗜, 體質偏熱者宜食寒涼而忌溫熱之品, 體質偏寒則反之。 平時可服用人參、枸杞子、黃芪、何首烏、桑葚、蓮子等增強體質保健強身的藥物。 冬季宜用補腎益精藥物如杜仲、蛤蚧、冬蟲夏草、鹿茸泡酒飲用。 如此藥食同調, 可扶助正氣, 平衡體內陰陽。
推拿保健 針灸防病:通過各種推拿手法作用於體表特定部位, 可起到舒經活血、緩解疲勞的功效;而針灸能刺激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及調節身體機能, 使人身氣血陰陽得到調整而恢復平衡, 由此保健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