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李濟仁、張舜華辨治痹證經驗(上)

中醫診斷的痹證與現代醫學的風濕性疾病內涵基本一致, 是一組以疼痛為主要症狀, 病變累及骨、肌肉、關節、皮膚、血管等組織的疾病。 其範圍甚廣, 可包括與自身免疫密切相關的結締組織病,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病、乾燥綜合征等;與代謝有關的疾病, 如痛風、假性痛風、軟骨病等;與感染有關的疾病, 如化膿性、病毒性、真菌性、退行性關節炎, 增生性骨關節炎;某些神經肌肉疾病等;也包括遺傳性結締組織病與各種以關節炎為表現的其他周身性疾病, 如內分泌疾病中的關節病等。

目前, 西醫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 療效也不是很確切。 中醫藥治療“痹證”具有悠久的經驗積累和較明顯的效果, 故風濕病也被認為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

國醫大師李濟仁與其夫人張舜華皆為新安醫學傳人, 行醫皆60餘載, 擅長痹證等頑疾的治療, 他們對於痹症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基本上一致, 遣方用藥常以新安醫理為指導, 故屢獲良效。 筆者作為他們的學術繼承人, 將兩位教授對痹證的治療經驗及特點總結如下。

痹證的病因病機

痹證的病因始見於《內經》。 《素問·痹論篇》提出:“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也。 ”強調了外邪致病的重要性, 李、張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認為, 痹證除以上致病因素外,

其發病機理與脾虛外濕易侵, 血虛外風易感, 陽虛外寒易入, 陰虛外熱易犯, 正虛外邪易幹有關, 另內風、內寒、內濕、內熱痰濁、瘀血等亦可留於經絡、停滯關節、閉阻氣血而發痹證。

此外, 尚有部分“痹證”發病時並無外感, 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骨質疏鬆症、痛風、骨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症等疾病, 而多與勞逸失調, 飲食失宜, 七情所傷, 脾胃虛弱, 水濕內停, 或痰飲內生有關。 另外, 肝腎不足, 筋脈失養、或外傷內瘀使氣滯血瘀, 亦可引發本病。

李濟仁認為痹證可生於內, 亦可發於外。 如飲食失宜致痹, 長期飲酒可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嗜食動物內臟、肉類、魚蝦類食物等可誘發關節痛, 就是很好的例證。 張舜華還認為, 不論哪一種類型的痹證,

大都有關節肢體腫脹、重著, 因此都離不開濕邪。 濕留肌膚, 可見肌膚腫脹疼痛;濕留關節, 則腫痛不已;若痰濕瘀久還可致關節腫脹變形。 故二位教授認為痹證病初以邪實為主的, 病位在肌表;病久則以虛實夾雜偏多, 病位在經絡;進一步還可累及臟腑, 表現為心氣不足、脾胃虛弱, 或肝腎虧損、氣血凝滯, 或痰瘀互結的病理現象。

同時, 李濟仁還十分重視痹證的病因、病機與絡脈之間的關係, 認為風寒濕熱等外邪反復、夾雜侵犯肢體關節, 襲入絡脈, 以致絡脈痹阻, 或絡脈空虛而招引內邪即無形之虛邪(血虛生風, 陽虛生寒, 陰虛生熱)同氣相求、合併侵犯, 激發機體反應, 從而正邪交爭, 絡脈瘀阻, 引起以下的病理演變:寒、熱諸邪侵入絡脈,

填塞阻逆, 蘊而為毒, 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謂:“寒入絡脈, 氣乘填塞阻逆。 ”寒毒、熱毒郁滯膠結於絡脈, 損害肢節, 耗傷機體, 同時邪毒為有形之病理產物, 亦可阻迫絡道恣行。 “毒”可視為外邪(風、寒、濕、熱、毒等六淫時邪)、無形之虛邪、內生之邪(痰、濕、瘀)等的綜合病因病理。 毒邪侵襲、潛伏體內, 可致臟腑、經絡、營衛、氣血關係失常, 引起陰陽偏盛、偏衰而罹病, 且常常纏綿難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