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飲食所傷, 如單純著眼於邪實, 即食積, 我們通常會選用平胃散、保和丸、小承氣湯或大承氣湯等方, “焦四仙”、牽牛子等為常用藥物。
顯然, 枳術丸與上述用藥有別, 方中重用白術為君, 側重著眼于正氣, 即“胃氣”(脾胃之氣)。 正如李東垣所說:“白術者, 本意不取其食速化, 但久令人胃氣強實, 不復傷也。 ”“夫內傷用藥之大法, 所貴服之強人胃氣, 令胃氣益厚, 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 此能用食藥者也。 ”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化其食”, 更重要的是“不復傷”, 此即“易水學派”所宣導的用藥境界, 即“王道法”之境界。 大而言之,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變, 飲食結構的變化, 飲食所傷致病者日益普遍, 很多小兒病、老年病都與飲食所傷有關。 李東垣當時即指出:“內傷飲食, 付藥者, 受藥者, 皆以為末細瑣事, 是以所當重者為輕, 利害非細。 ”時至今日, 對內傷飲食病變的認識、對內傷飲食病變的治療遠沒有受到醫者應有的重視。
方中瀉實治痞選用了枳實, 消食強胃選用了白術。 枳實治痞, 為仲景手法。 白術強胃, 是仲景沒有用過的。 李東垣此處所謂的胃氣是指脾胃之氣、中氣。 東垣書中脾、胃多互稱。
《神農本草經》載“術”有“消食”之功, 清代醫家張志聰在《本草崇原》中指出:“(白術)消食者,
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嶽全書》中指出:“潔古枳術丸以白術為君, 脾得其燥所以能健。 然佐以枳實, 其味苦峻有推牆倒壁之功, 此實寓攻於守之劑。 惟脾氣不清而滯勝者正當用之。 若脾氣已虛, 非所宜也。 今人不察,
中醫臨證, 在理法方藥之上, 更需要一種境界, 一種認識上的境界。 以張景岳為代表的明清“溫補學派”在理法方藥方面, 為中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在學習其理論和臨證的同時, 也應該注意到其整體的認識高度。 “虛則補之”, 氣虛用人參補氣,
說到這裡, 我們就能明白人參可治氣虛, 白術也可治氣虛, 只是治療途徑有別。 枳術丸治痞, 也可“補脾”, 瘦弱小兒久服可以開胃健脾長肌肉, 只是張景嶽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