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臨床常見病和重要的癌前病變, 歷來是消化領域的研究重點, 也是中醫藥發揮治療優勢的特色病種。 中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於“胃痞”、“胃脘痛”範疇。 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節、喜進熱燙粗糙或刺激性食物, 嗜好煙酒, 情志不節, 鬱思惱怒, 先天稟賦不足, 素體虛弱, 勞倦內傷, 或用藥不當, 久病體虛等有關。 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免疫、年齡、高鹽、過熱、低維生素飲食及遺傳因素有關, 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現在有的研究結果還證實除上述病因以外,
西醫治療本病主要是抗幽門螺桿菌感染、促進胃蠕動, 保護和修復胃黏膜等, 有一定療效, 但尚無確切的防治方法。
我們在中醫臨床上學習研究認為, 慢性萎縮性胃炎實為本虛標實的虛損病。 其虛, 主要為脾胃虧虛。 脾胃虧虛以陰津損傷為先。 胃失于滋潤濡養, 是導致胃腺體萎縮的重要病機。 在臨床上, 我們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液分析, 胃酸大多數降低, 病理切片呈腺體減少, 胃鏡檢查所見胃黏膜變薄, 顏色呈蒼白色或灰白色, 皺襞變細或平坦。 這些符合中醫胃陰不足的辨證, 治療宜益胃養陰。
根據“腎為胃之關”的理論,
滋腎養胃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是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基本方:生地黃15克, 山茱萸10克, 懷山藥15克, 澤瀉10克, 牡丹皮10克, 雲茯苓10克, 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玉竹10克, 川石斛10克, 杭白芍15克。 兼脾虛者加太子參15克, 焦白術10克, 炙黃芪20克, 薏苡仁20克;兼氣滯者加香椽皮10克, 佛手10克, 綠梅花6克, 合歡皮15克;兼鬱熱者加黃連6克, 黃芩10克, 竹茹10克, 生薏苡仁30克;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 三棱10克, 失笑散15克(包), 莪術10克。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早晚分服。 1個月為1療程,
該方選用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等以填育真陰, 配合養陰和胃之品石斛、沙參、麥冬、玉竹、白芍等以滋養胃體, 其中石斛具有益氣健脾、理氣活血, 兼以補脾陽益胃陰、清胃熱祛瘀毒等功效, 標本兼治, 虛實共調。 配山茱萸相互促進, 養陰生津之力增強。 兼脾虛者加太子參、白術、黃芪、薏苡仁以健脾益氣;兼氣滯者加香櫞皮、佛手、綠梅花、合歡皮理氣而不傷陰;兼鬱熱者加黃連、黃芩、竹茹、生薏苡仁以清熱散結;兼血瘀者加丹參、三棱、失笑散、莪術以活血化瘀, 諸藥合用, 使得胃陰來複, 兼症得除, 共奏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