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常見燥證論治

燥為秋天的主氣。 燥邪致病的特點主要是燥性乾澀, 易傷津液;燥易傷肺, 灼傷肺津。 因而臨床上多引發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諸證, 總以清肺涼血, 養血潤燥為治療法則。 辨證施治可獲良效。

肺燥咳嗽

燥邪犯肺者, 咳嗆氣逆, 痰少而黏, 或帶血絲, 口幹, 唇鼻乾燥, 咽癢幹痛, 或兼身熱、鼻塞等表證。 舌淡, 苔薄白或黃, 質幹, 邊尖紅, 脈弦細數或浮數。 陰耗熱灼者, 乾咳少痰, 或痰中帶血, 聲音嘶啞, 午後顴紅, 潮熱盜汗, 形體消瘦。 舌紅苔少, 脈細數。 治宜清肺潤燥或滋陰潤肺。 方選百合固金湯或清燥救肺東加減, 兼表證選桑杏湯。

常用藥物:生地黃、麥冬、百合、貝母、梔子、白芍、玄參、桔梗、沙參、桑葉、杏仁、太子參、甘草。

肺燥出血

以咳血、鼻衄為多, 常兼喉癢咳嗽、痰少、口幹鼻燥或身熱等症狀。 舌紅少津, 苔薄或黃, 脈數。 治宜清熱潤肺, 涼血止血, 方選桑杏湯或桑菊飲化裁, 酌涼血止血藥。 常用藥物:桑葉、梔子、牡丹皮、豆豉、沙參、貝母、杏仁、桔梗、蘆根、白茅根、側柏葉、藕節、甘草。

腸燥便秘

症見大便秘結, 面色無華, 煩熱口幹, 或有頭暈目眩, 心悸。 舌淡, 或紅而少津, 脈細或澀。 治宜養血滋陰, 潤燥通便, 方選《尊生》潤腸丸合增液承氣湯。 常用藥物:當歸、生地黃、火麻仁、白芍、桃仁、何首烏、枳殼、玄參、麥冬、瓜蔞仁、大黃。

燥熱消渴

以煩渴多飲, 口乾舌燥, 尿量頻多為主症。 舌邊尖紅,

苔薄黃, 脈洪或數。 治宜清熱潤肺, 生津止渴, 方選《丹溪心法》消渴方加味。 常用藥物:天花粉、黃連、生地黃、太子參、葛根、麥冬、天冬、知母、藕節、烏梅。

燥熱痿病

病起發熱, 突然或漸見肢體痿軟無力, 皮膚枯燥, 心煩口渴, 咳嗆痰少, 咽幹, 小便黃少, 大便乾燥。 舌紅, 苔黃, 脈細數。 治宜清熱潤燥, 養肺生津, 方選清燥救肺東加味。 常用藥物:太子參、麥冬、生石膏、桑葉、杏仁、火麻仁、枇杷葉、阿膠(烊化)、胡麻仁、山藥、金銀花、甘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