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uō Suì Shí Kē Yè.
【別名】甜茶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殼鬥科植物多穗石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Wall.)Re-hd.[Quercus polystachyus Wall.;Q.litseifolius Hance;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季摘葉,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常綠喬木, 高11-15m。 小枝幼時淡褐色, 老時幹後暗褐黑色。 葉互生;葉柄長2-2.5cm, 基部增粗, 常呈暗褐色, 有時被灰白色粉霜。
葉片革質, 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長7-14cm, 寬3-4cm, 先端急尖或突然漸尖, 基部楔形, 全緣, 無毛, 下麵稍帶灰白色, 側脈7-10對。
支脈纖細, 疏離, 稍明顯, 小脈通常不明顯。 雄花序極少複穗狀;雌花3朵一簇, 常1朵結實。 果序長8-10cm, 軸纖細, 直徑約5mm;殼鬥淺盤形。
包圍堅果基部, 直徑9-14mm, 高3-5mm;鱗狀苞片輪狀排列,
未成熟時頂部錐尖狀, 成熟時近平坦, 中央有短尖頭, 基部截平, 無毛;果臍深內陷, 直徑6-8mm。 花期5-9月, 果期翌年5-9月。
【生境分佈】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 路邊的灌叢中偶見。
資源分佈:分佈長江以南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革制裁, 多皺縮捲曲, 破碎, 展平後呈倒卵狀橢圓形, 背面葉脈突出, 先端漸尖或尾尖, 基部楔形, 全緣。 質脆。 氣微, 味甜。
顯微鑒別, 葉黃切面:上表皮細胞1列, 外被角質層。 下表面細胞1列, 排列較整齊, 有非腺毛。 柵欄組織4-6列細胞, 排列疏鬆, 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主脈維管束明顯, 中柱鞘纖維呈環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粉末特徵:灰棕色。 ①下表皮細胞多角形,
【化學成份】葉含多種三萜成分, 無羈萜酮(friedelin), 無羈萜-3β-醇(friedelan-3β-ol), β-粘黴烯醇(glutinol), β-香樹脂醇(β-amyrin), 蒲公英賽醇(taraxerol), 石柯酮(lithocarpolone), 石柯二醇(lithocarpdiol), 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3β, 21-二醇(24-methylenecycloartan-3β,21-diol), 根皮甙(phlorizin), 對-根皮甙(trilobain), 3-羥基根皮甙(3-hydroxyphlorizin), 垂石鬆黃酮甙(trilobatin), 3-羥基根皮甙(3-hydroxyphlorzin), 垂石鬆黃酮甙(cernuoxide), 阿福豆甙(afzelin),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2″-對香豆醯基紫去英甙(2″-p-coumarlylastragain)。
【性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痰;祛風;降壓。 主濕熱瀉痢;肺熱咳嗽;癰疽瘡瘍;皮膚瘙癢;高血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多穗石柯葉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