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練習太極拳都追求一種感覺, 就是能夠全身心的投入。 將周圍一切都能忘卻的地步, 這也是太極拳練習的高境界。 太極拳的特點就是動靜結合, 無物似有無的感覺, 用意控制肢體。 太極拳的好處就是舒展自由, 下面我們跟著太極拳教程學習一下。
習太極拳之金丹換骨的最高境界
一是手心有熱、脹、麻感
這三種感覺若隱若現、時而有時而無的, 練習時間長了, 這種感覺會明顯起來。
二是丹田有內外旋、上下翻之感
筆者這裡的丹田採用多數人的說法, 是指下腹區域, 即從百會至會陰畫一條直線,
古人稱“腹有良謀”、“滿腹經綸”不是沒有根據, 現代醫學已檢測出腹部對中樞神經的延伸作用, 並稱腹部為第二大腦, 因此練丹田感覺實質上練了中樞神經, 練了大腦, 練了聰慧。
三是動作運行有在水中、稀泥中動作之感
用手臂來說, 手掌伸展似鐵板, 手指如同鐵錘般。 手推手手把手如在水中運轉。
以腳而言, 前進、後退、撤步及並步、插步都似乎在稀泥中移轉, 有一定阻力, 一腳輕虛, 另一腳又必沉實, 形成貓步。
四是整個身子有輕靈與舒適之感
一套拳打下來不應感到疲憊、勞頓、煩躁、憋悶、鬱悶、躁動等,
五是有內聽與返觀之感覺
習拳者在畫弧走圈中, 對外物、外聲渾然不覺。 耳聽呼吸之聲, 聽自身血流奔流如蟲鳴之節律、如鐘鼓之餘音, 很靜很淨中又似乎連小草拔節、螞蟻爬行的聲音也能聽到;雙目似乎返觀體內、四肢百骸, 對身後之物也似乎能看得見。
若習拳者有上述五種感覺, 說明拳已經練到了一個高的境界, 只要堅持練習, 就會達到延年收益的效果。
太極訓練感覺與一般感覺有共同點。 一般感覺依賴人體的感覺器官, 眼耳鼻舌身意必須具有一定的感受性, 還要依賴外部的刺激, 兩者結合構成感覺域限。
1.心意主導性
意向性在太極感覺中起主導作用, 當客觀並沒有刺激物刺激時, 依靠心意導向, 仍然可以引起感覺。 比如, 練拳中練搠式如風行于水, 練按式如揭箱蓋活葉然後如按玻璃屏風, 練擠式如錢投鼓, 練捋式如箭穿蓮, 練白鶴亮翅、練風
擺荷葉、練倒攆猴等時, 儘管沒有白鶴、荷葉、猴子出現, 但都要有相應的感覺。
2.虛幻性
這是太極感覺的重要特徵, 既真實又虛幻, 若有若無, 真中有假, 假中含真。 在太極訓練拳境中, 要做到老子所描述的恍兮惚兮, 有象有物有精有真, 但真中含虛妄、幻影。 這是依靠心意達到的境界, 如果這種感覺全真必執著,
明確了太極感覺的特點, 下面談感覺的方法。
1.意引氣行法
用意的前提是意境, 即用意之境。 有些習拳者不太注意意境, 認為打拳則拳境自來, 這是錯誤的。 有的人練拳好多年還不能入境, 這是很遺憾的。 注意境界的感覺訓練對於初習者及成熟的習拳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老子日:清靜為天下正。
故意境主要為入清靜拳境。 至於清靜境有什麼特點, 如何才能進入與維持清靜, 是任何習拳者始終須關注的內容。
2.虛實互導法
此法在感覺訓練中占重要地位。 虛實有十餘種演化形式, 含前後左右、上下內外、中旁方圓等, 根據動作招式又有複雜的表現, 無非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實互含互導互轉互化。
既有動作本身的虛實, 又有身形的虛實, 還有比擬物的虛實, 這幾種虛實和諧統一在一起構成運拳者的感覺訓練。 比如, 我們常講腳下訓練沉勁、手上訓練棚勁, 沉勁向下、搠勁向上向前。
當兩種內勁結合訓練時, 必定有運拳如在水中的感覺, 這種感覺稍為鮮明一些, 上虛下實、左虛右實、外虛內實、內實外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都會得以合化而練, 拳味自現。
3.陰陽主輔法
虛實已涉及陰陽, 這裡進一步談陰陽主輔。 總體而言, 太極拳以陰為主, 以陽為輔, 但陰陽又是調和的, 不應有一亢一衰。 陰陽的關係要處理好, 這是太極感覺訓練中的難點。
以筆者體悟言, 抽象孤立地看陰陽之理就會覺得玄乎, 但將陽陽落實於動作中就很實在、很真切。我的主要辦法是在十組矛盾中落實“避陽走陰,以陰帶陽”,注意運用陰中陰。這十組矛盾是:剛柔、動靜、開合、快慢、上下、方圓、內外、左右、大小、曲直。
這十組矛盾,就剛柔而言,是“剛中寓柔柔蘊剛,剛柔一體柔即剛”。就動靜而言,是“動中求靜靜中動,動靜相依互為根”。就開合而言,是“開合無定開中合,合中有開開中合”。就快慢而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間內裡求”。
就上下而言,是“三盤九節上下隨,無上無下方是隨”。就方圓而言,是“出圓成方方化圓,化圓成方圓即方”。就內外而言,是“大無外來小無內,一呼一吸通內外”。就左右而言,是“欲左先右右養生先左,左右相應兩不離”。
就大小而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時變無窮”。就曲直而言,是“直中有曲曲中直,隨曲就伸妙變化”。
當然,還有一些矛盾,如出與入、呼與吸、吞與吐、高與低、緊與松、輕與重、偏與中、進與退、前與後、聚與散、打與化、收與放、蓄與發、沾與黏、棚與按、捋與擠、采與捌、肘與靠等等,但上述十種矛盾是主要的。
下面以剛柔為例作些說明。首先須明確主輔,柔為主,剛為輔, “以柔勝剛”是太極拳的本質特性。剛柔又是互含互轉的,剛柔同體,互和互濟。筆者曾拜師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旅美太極推手專家李品銀先生。
筆者讓先生用兩指敲打臂部,先生手指舉上舉下很柔、很輕,似乎沒有用勁,而敲打在臂上卻如小鐵錘,停止敲擊後我的感覺又極舒適,可見其柔中有極堅剛。
欲練剛柔須注意兩點
一是煉內氣,將內氣與天地渾元氣結合,這當然需要正確的方法與下工夫,久行必養“我氣浩然”,與天地共往來。
二是動作的松柔練習,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步行如貓一樣輕靈,手出如脫腕隨機,身子如猴機靈,腰如轉盤靈活,外觀有氣勢,內裡藏剛猛,柔往往看得見,剛常常摸不著,運行拳架如隨風擺柳,又如風起浪湧,剛與柔俱在其中。
極堅剛靠什麼得來?靠“專氣至柔”獲得。這個柔與剛的主輔關係就是陰陽的主輔關係的具體化,通過剛柔便可瞭解其他九種矛盾的演化。
十種矛盾的演化是辯證的,練感覺實質上就是練智慧、練靈敏度。老子告誡人們的人生大智慧是什麼?根據陰陽關係,老子主張一個“藏”字,不要鋒芒畢露,要隱藏自己剛的一面,做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無窮,大直若曲,大辯若訥”,還要注意“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至“大智若愚”。這種辯證法的根本是由“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決定的,其最核心的內容是“有無相生”。
故我們在練感覺中必須十分重視“有無”的相生、相轉、相對的關係,用“有無”轉化原理處理好十組矛盾,使陰陽主輔得以具體落實。
上述三種方法不能賅全,更不能孤立訓練,實訓中往往相互滲透、圓融運作,習拳者可根據提示加強體悟與體解,久行則有效。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體悟太極拳“五字訣”
心靜
心靜,就是心裡寧靜,心思專一,專心致志。太極拳推手練功,首先要求心靜。只有心靜,才能專心一意地體察對方動靜、虛實變化。推手練功務必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不可自我伸縮。
如果心不靜,意不專,主動妄動,則會自我被動。推手只有心靜,才能做到他有力,咱也有力,咱力在他先;他無力,咱也無力,咱意仍在他先。要時時刻刻,用心用意,人家挨咱何處,心便想何處,不丟,不扁,不頂,不抗;我挨人家何處,心便用在何處,不頂,不抗,不丟,不扁。此都是用意,不是用力。照此天天練功,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功夫便能上身,而後久而久之天天練,就可達到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
身靈
身靈,就是說形體要靈動,活潑,不可呆滯。呆滯,則進退不能自如,如此絕對不可以。必須滿身輕利,靈動活潑,“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達到推手練功時,對方的力挨我皮毛,我的意已人對方骨裡。
要想身靈,必須體如雷達,偵察試探,憑藉感應,回饋資訊。為此,全身關節須節節鬆開,且一氣貫穿,輕鬆靈活。對方左來我左虛,而右去之。這就是左為“陰”來右為“陽”,“陰陽相濟”;左為“走”來右為“粘粘走相隨”。右與左相同理。
推手練功需“氣遍身軀”,如輪旋轉;周身上下,相隨相通;內外一體,不可散亂。如果感到形體散亂不整,需研究、體悟腰的運行和步法的應用。
推手練功,須“以心運氣,以氣運身”,捨棄自我,隨從對方。只有如此,才能得心應手,身能從心。雖是由我所為,仍是隨人所動。
推手練功,不可自我盲動亂動,如果妄動胡動,必然自身僵滯,導致被動。舍己從人,隨人所動,便能輕靈活潑,感應靈敏,便能掌握好對方形體運行的尺度與力度,尺寸分厘毫,瞭若指掌;斤兩錙錢銖,絲毫不差。前進後退正好好,一點兒也不差;左顧右盼可巧巧,恰到好處。如此久久,功夫則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精,越來越妙。
氣斂
先說“斂”字,斂,是收斂的意思,可以引申為集中、聚合之意。氣不可散漫、散亂。氣務必收斂於脊骨之內,聚合於周身骨髓之中。
氣要流行遍佈於周身,無處不有;氣要貫注於體內骨髓,無微不至。吸氣,為合為蓄,蓄勢待發,“泉清水靜”;呼氣,為開為發,洶湧澎湃,“倒海翻江”。吸氣,可將人提得起,拿得起;呼氣,可將人按下去,發出去。務必明白這都是“以意運氣”,都是在內裡運功夫,不是“用力使氣”,不是在外面做動作。
勁整
推手練功,務必“頂勁虛領,丹田氣沉;肩沉肘墜,腕舒指通;腰松胯活,膝縱步靈;明瞭陰陽,虛實分清;一身之勁,練成一統;中正安舒,八面支撐;一動俱動,一靜俱靜”。
推手練功,發勁要有根源,勁源於腳跟,經腿上行注入腰間,發於脊背,通於掌指。發勁須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凝神斂氣,在對方勁兒想發未發之際,咱則明察秋毫,了然於胸,我勁不先不後,接定對方勁路而入之,如汽油猝然遇火,似槍彈驟然出膛,這也是“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
推手練功,隨對方前進,咱後退之;隨對方後退,咱前進之;前進後退,隨進隨退,如影隨形,絲毫不亂。推手練功,隨人所動,於曲線弧形運行中求直發直射。推手練功,不蓄不發,蓄而後發,借機、借勢、借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神聚
神,指心神,精神。神心,須集中;精神,須貫注。 可把“煉精化氣”想得過於神秘,“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竊以為這就是“煉精化氣”。不可把“煉氣歸神”想得過於玄虛心神集中,精神貫注,聚精會神” 就是“煉氣歸神”。
神氣貫注,氣勢需要含蓄,藏無窮變化於其內。開合,須遵規合矩,度有方。虛實概念,務必明確;虛實變化,務須清晰。左虛則右實,左為“陰”來右為“陽”;右虛則左實,右為“走”來左為“粘”。
虛,不是鬆懈、鬆弛、鬆散,不是虛無縹緲,虛中要含有實意,要富有變化的氣勢;實,不是生根不動,不是填實占煞,實中需要含虛,須精神貫注而靈動活潑。推手練功最關鍵變化在胸中與腰間,在內不在外。
凡力都是從人借,氣由脊骨發出去。氣如何由脊發出?氣由兩肩收於脊骨,由脊骨注於腰間。氣如此由上向下行,這就是“合”。氣由腰間行於脊骨,分佈發放於背臂,通達於掌指。氣如此由下而上行,這就是“開”。
合,是收是蓄開,是放是發。明確開合之理,便知陰陽之道。能夠明此達此,練一天功夫,就會有一天進步,天天練功,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功夫就會達到時時主動順遂,隨心所欲而處處從心如意。
從以上太極拳“五字訣”,是指“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也,乃武式太極拳宗師李亦佘先生所著。現根據本人多年練拳之心得,談一些對“五字訣”的練用體悟。
結語:太極拳練習是一個長期的慢性運動,只有靜下心好好領悟其要點,方能取其精華。練拳者若是想通過太極拳祛病延年的話,那麼就要驚下心來,全身心的投入,而且需要長期的堅持,當有上述所述感覺,證明你已將太極拳練好。
但將陽陽落實於動作中就很實在、很真切。我的主要辦法是在十組矛盾中落實“避陽走陰,以陰帶陽”,注意運用陰中陰。這十組矛盾是:剛柔、動靜、開合、快慢、上下、方圓、內外、左右、大小、曲直。這十組矛盾,就剛柔而言,是“剛中寓柔柔蘊剛,剛柔一體柔即剛”。就動靜而言,是“動中求靜靜中動,動靜相依互為根”。就開合而言,是“開合無定開中合,合中有開開中合”。就快慢而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間內裡求”。
就上下而言,是“三盤九節上下隨,無上無下方是隨”。就方圓而言,是“出圓成方方化圓,化圓成方圓即方”。就內外而言,是“大無外來小無內,一呼一吸通內外”。就左右而言,是“欲左先右右養生先左,左右相應兩不離”。
就大小而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時變無窮”。就曲直而言,是“直中有曲曲中直,隨曲就伸妙變化”。
當然,還有一些矛盾,如出與入、呼與吸、吞與吐、高與低、緊與松、輕與重、偏與中、進與退、前與後、聚與散、打與化、收與放、蓄與發、沾與黏、棚與按、捋與擠、采與捌、肘與靠等等,但上述十種矛盾是主要的。
下面以剛柔為例作些說明。首先須明確主輔,柔為主,剛為輔, “以柔勝剛”是太極拳的本質特性。剛柔又是互含互轉的,剛柔同體,互和互濟。筆者曾拜師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旅美太極推手專家李品銀先生。
筆者讓先生用兩指敲打臂部,先生手指舉上舉下很柔、很輕,似乎沒有用勁,而敲打在臂上卻如小鐵錘,停止敲擊後我的感覺又極舒適,可見其柔中有極堅剛。
欲練剛柔須注意兩點
一是煉內氣,將內氣與天地渾元氣結合,這當然需要正確的方法與下工夫,久行必養“我氣浩然”,與天地共往來。
二是動作的松柔練習,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步行如貓一樣輕靈,手出如脫腕隨機,身子如猴機靈,腰如轉盤靈活,外觀有氣勢,內裡藏剛猛,柔往往看得見,剛常常摸不著,運行拳架如隨風擺柳,又如風起浪湧,剛與柔俱在其中。
極堅剛靠什麼得來?靠“專氣至柔”獲得。這個柔與剛的主輔關係就是陰陽的主輔關係的具體化,通過剛柔便可瞭解其他九種矛盾的演化。
十種矛盾的演化是辯證的,練感覺實質上就是練智慧、練靈敏度。老子告誡人們的人生大智慧是什麼?根據陰陽關係,老子主張一個“藏”字,不要鋒芒畢露,要隱藏自己剛的一面,做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無窮,大直若曲,大辯若訥”,還要注意“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至“大智若愚”。這種辯證法的根本是由“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決定的,其最核心的內容是“有無相生”。
故我們在練感覺中必須十分重視“有無”的相生、相轉、相對的關係,用“有無”轉化原理處理好十組矛盾,使陰陽主輔得以具體落實。
上述三種方法不能賅全,更不能孤立訓練,實訓中往往相互滲透、圓融運作,習拳者可根據提示加強體悟與體解,久行則有效。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體悟太極拳“五字訣”
心靜
心靜,就是心裡寧靜,心思專一,專心致志。太極拳推手練功,首先要求心靜。只有心靜,才能專心一意地體察對方動靜、虛實變化。推手練功務必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不可自我伸縮。
如果心不靜,意不專,主動妄動,則會自我被動。推手只有心靜,才能做到他有力,咱也有力,咱力在他先;他無力,咱也無力,咱意仍在他先。要時時刻刻,用心用意,人家挨咱何處,心便想何處,不丟,不扁,不頂,不抗;我挨人家何處,心便用在何處,不頂,不抗,不丟,不扁。此都是用意,不是用力。照此天天練功,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功夫便能上身,而後久而久之天天練,就可達到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
身靈
身靈,就是說形體要靈動,活潑,不可呆滯。呆滯,則進退不能自如,如此絕對不可以。必須滿身輕利,靈動活潑,“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達到推手練功時,對方的力挨我皮毛,我的意已人對方骨裡。
要想身靈,必須體如雷達,偵察試探,憑藉感應,回饋資訊。為此,全身關節須節節鬆開,且一氣貫穿,輕鬆靈活。對方左來我左虛,而右去之。這就是左為“陰”來右為“陽”,“陰陽相濟”;左為“走”來右為“粘粘走相隨”。右與左相同理。
推手練功需“氣遍身軀”,如輪旋轉;周身上下,相隨相通;內外一體,不可散亂。如果感到形體散亂不整,需研究、體悟腰的運行和步法的應用。
推手練功,須“以心運氣,以氣運身”,捨棄自我,隨從對方。只有如此,才能得心應手,身能從心。雖是由我所為,仍是隨人所動。
推手練功,不可自我盲動亂動,如果妄動胡動,必然自身僵滯,導致被動。舍己從人,隨人所動,便能輕靈活潑,感應靈敏,便能掌握好對方形體運行的尺度與力度,尺寸分厘毫,瞭若指掌;斤兩錙錢銖,絲毫不差。前進後退正好好,一點兒也不差;左顧右盼可巧巧,恰到好處。如此久久,功夫則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精,越來越妙。
氣斂
先說“斂”字,斂,是收斂的意思,可以引申為集中、聚合之意。氣不可散漫、散亂。氣務必收斂於脊骨之內,聚合於周身骨髓之中。
氣要流行遍佈於周身,無處不有;氣要貫注於體內骨髓,無微不至。吸氣,為合為蓄,蓄勢待發,“泉清水靜”;呼氣,為開為發,洶湧澎湃,“倒海翻江”。吸氣,可將人提得起,拿得起;呼氣,可將人按下去,發出去。務必明白這都是“以意運氣”,都是在內裡運功夫,不是“用力使氣”,不是在外面做動作。
勁整
推手練功,務必“頂勁虛領,丹田氣沉;肩沉肘墜,腕舒指通;腰松胯活,膝縱步靈;明瞭陰陽,虛實分清;一身之勁,練成一統;中正安舒,八面支撐;一動俱動,一靜俱靜”。
推手練功,發勁要有根源,勁源於腳跟,經腿上行注入腰間,發於脊背,通於掌指。發勁須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凝神斂氣,在對方勁兒想發未發之際,咱則明察秋毫,了然於胸,我勁不先不後,接定對方勁路而入之,如汽油猝然遇火,似槍彈驟然出膛,這也是“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
推手練功,隨對方前進,咱後退之;隨對方後退,咱前進之;前進後退,隨進隨退,如影隨形,絲毫不亂。推手練功,隨人所動,於曲線弧形運行中求直發直射。推手練功,不蓄不發,蓄而後發,借機、借勢、借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神聚
神,指心神,精神。神心,須集中;精神,須貫注。 可把“煉精化氣”想得過於神秘,“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竊以為這就是“煉精化氣”。不可把“煉氣歸神”想得過於玄虛心神集中,精神貫注,聚精會神” 就是“煉氣歸神”。
神氣貫注,氣勢需要含蓄,藏無窮變化於其內。開合,須遵規合矩,度有方。虛實概念,務必明確;虛實變化,務須清晰。左虛則右實,左為“陰”來右為“陽”;右虛則左實,右為“走”來左為“粘”。
虛,不是鬆懈、鬆弛、鬆散,不是虛無縹緲,虛中要含有實意,要富有變化的氣勢;實,不是生根不動,不是填實占煞,實中需要含虛,須精神貫注而靈動活潑。推手練功最關鍵變化在胸中與腰間,在內不在外。
凡力都是從人借,氣由脊骨發出去。氣如何由脊發出?氣由兩肩收於脊骨,由脊骨注於腰間。氣如此由上向下行,這就是“合”。氣由腰間行於脊骨,分佈發放於背臂,通達於掌指。氣如此由下而上行,這就是“開”。
合,是收是蓄開,是放是發。明確開合之理,便知陰陽之道。能夠明此達此,練一天功夫,就會有一天進步,天天練功,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功夫就會達到時時主動順遂,隨心所欲而處處從心如意。
從以上太極拳“五字訣”,是指“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也,乃武式太極拳宗師李亦佘先生所著。現根據本人多年練拳之心得,談一些對“五字訣”的練用體悟。
結語:太極拳練習是一個長期的慢性運動,只有靜下心好好領悟其要點,方能取其精華。練拳者若是想通過太極拳祛病延年的話,那麼就要驚下心來,全身心的投入,而且需要長期的堅持,當有上述所述感覺,證明你已將太極拳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