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發力很重要, 發力不對可能導致骨關節等受傷害, 太極拳的特點中發力也是其中一種。 在太極拳教學中發力具有很重要的說法, 太極拳注重的是手眼等肢體的協調, 有意控制力, 小編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太極拳教程吧!
太極拳運勁發力規律
一、運動規律
(一)沿路運勁規律
太極拳勁是通過一定路徑發出, 運勁首先是沿著體內路徑將勁力匯出, 沿至體外, 以圓弧運化。
1.螺旋纏絲
是指太極勁在傳導、運化和整合過程中, 有自身的運化路徑, 運勁時需要沿一定的螺旋軌跡, 運用纏絲的方式進行化。
2.折疊運化
是指太極勁在傳導、運化和整合過程中, 除了運用螺旋纏絲的方式進行運化外, 還要用折疊的方式進行傳導、運化。 折疊運化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腳有折疊, 手有折疊, 胸腰有折疊, 人身所有重大關節部位都有折疊 , 但“要緊之處, 全在胸腰折疊運化”。 所以, 太極拳習練者必須加以掌握, 特別要掌握好胸腰折疊運化規律。
3.節節貫串
人體有200多塊骨骼, 有許多關節, 所以從關節的角度看, 人身有若干節。 結節都貫穿著運勁, 運勁是從一個關節一個關節的向前湧動。
4.手走圓弧
太極拳勁在體內按一定路徑, 通過螺旋纏絲、胸腰折疊、節節貫串的方式傳導、運化至技擊部位後,
太極拳要求手走圓弧, 不要使其出現凹凸、斷續。 不出現凹凸就是在走圓弧時, 要走得圓, 走不圓就出現了凹凸。 不出現斷續就是走圓時不停留, 要連綿不斷, 停留了就出現斷續。 那麼發力出現直線運動, 又怎麼繼續運動呢?要迅速用小圈連接起來, 這樣就可以相對做到不出現斷續了。
(二)走勁發勁規律
通過螺旋纏絲、折疊運化、節節貫串的方式, 將勁運化到技擊部位後, 按太極拳“引進落空合即出”的要求, 在技擊對抗中這個勁還不能發,
1.接勁
接勁就是在技擊中對來勁的接住, 簡易說就是對方向我方靠近時, 我方要迅速將勁運到手的部位, 並貼住對方的手, 使接觸點不鬆開。
2.聽勁
與對手的勁接上後, 進入聽勁過程, 即感知或試探對手勁力大小和方向。 一般來說, 我方的勁與對手的勁接上後, 即可感知對方勁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如果你的對手是試探動作, 你與來勁剛一接上, 其大小、方向消失。
你應隨既給對方一點勁, 試探一下對手。 一般來說, 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人, 從本能及條件反射的角度講, 你一給功, 他同時會給你一個頂勁與之抗衡, 他這個頂勁一作用在你的手上,
感知或試探對手勁力大小和方向的過程, 就是太極拳上講的聽勁。 當然能否聽得出來, 與自己的功夫深淺有關, 功夫不到家是聽不出來的。
3.引勁跟勁
引勁, 牽引或誘使來勁向我方縱深前進, 將其化掉、落空。 具體來說就是, 聽出來勁的大小、方向後, 保持接觸點不鬆開, 手繼續圓弧滾肘運行, 來勁運行軌跡及方向就會發生改變, 並從圓弧切線方向上被引化掉或落空。
跟勁, 來勁退回, 要緊跟不放, 逼其出現斷勁。 具體來說就是, 我方引勁時, 對方感到不妙, 即將來勁退回, 我方仍要保持接觸點不鬆開, 手繼續圓弧滾肘跟進, 迫使退勁軌跡及方向改變, 將其逼到被動位置即出現斷勁。
引勁跟勁中必須做到“粘連黏隨”“不丟不頂”, 才能運化出發勁打擊對方的有利時機。
二、勁力轉化規律
(一)轉關慢運
就是盤架中, 轉關過程要“靜運無慌”, 身體各部位要慢慢運行、轉換。 為什麼要慢運呢?因為只有慢運, 才能把身體各部位調整到發力或打擊的最佳狀態, 快了或技術還不熟練, 就不能保證身體各部位都到位, 爆發力品質會受到影響。
長期慢運熟練了, 再經過推手、散手等運勁發力的技術技巧訓練, 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條件反射。 那時, 我們在技擊對抗中才講“轉關快運”“引進落空合即出”, 對手的勁力一落空就打, 對手的勁力一斷就發。 慢了就會喪失技擊時機。 但在習練的初級階段還是慢運好。
(二)調整身形
轉關慢運中, 要將身形調整到發力或打擊的最佳狀態。按太極拳的基本要領,檢查一下最否符合松胯圓襠、含胸塌腰、虛領頂勁等等。這當中任何一個部位不符合太極拳基本要領或不符合技擊基本要求,都會影響到勁力的發放品質。
(三)卷屈蓄力
調整身形的同時,還要注意卷屈儲力。“勁以曲蓄而有餘”,肢體只有在卷屈時,才能將其彈力、張力、旋轉力蓄集起來,並處於待發狀態。肢體不卷屈或卷屈不好,發出的肢體力會大打折扣。
卷屈蓄力怎樣做,張志俊老師概括為“梢節領勁,兩頭捲曲”,即兩手兩腳領勁捲曲起來進行蓄力。當然還應包括胸腰左右兩頭往前面捲曲來進行蓄力。用形象的說法叫“身備五弓”。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胸腰弓是反弓,即通過虛領頂勁,含胸塌腰,將人體本來處於自然彎曲狀態的脊背拉直,發力後放鬆,才恢復自然狀態。捲曲蓄力,要像鞭炮一樣,要裹得緊,才會爆發得好。
三、發力規律
轉關過程完成後,即可進行發力。發力遵循合力旋打、內動外發、保持平衡、松活彈抖等規律。
(一)合力旋打
卷屈儲力後,還要將肢體力、氣力、念力運化到技擊部位形成合力。在發力前的瞬間,還要用一個小動作將力完全合住,即按太極拳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原理,沿打擊線路的反方向,稍位移後挫,將技擊部位隨限猛然旋轉爆發打出。要注意技擊部位必須旋轉打出,這樣發出的力因有旋轉力而威力更大。
(二)內動外發
即內動外發規律。為什麼要內動,外才發呢?因為發力前先要卷屈蓄集肢體力,然後肢體力還要在腰部進行折疊運化,氣力、念力還要運化到丹田部位集中,處於待發狀態。這些力要從這裡傳導、運化至技擊部位形成合力,最後才發放出去。
所以要“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丹田不動,力不發。
(三)保持平衡
從發力到打擊到對方,我方的技擊部位有一個位移,這個位移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身體平衡。保持平衡有“前發後塌”“左發右塌”等許多共同的規律。如右手向右前方發力打出,左手就要同時向相反方向運動發力,形成一對對稱平衡力。
如雙拳同時向左拳方打出,就要通過腰腿反方向運動塌勁,形成一對稱平衡力等等,這樣就能有效保持身體平衡。
(四)松活彈抖
松活就是全身要放鬆,關節要放活。發力前後瞬間均要做到松活。一是發力前瞬間,在做後挫的小動作時要松活。為什麼?從技擊角度講,將對手的勁力引進到一定位置後突然松活,我勁完全消失,來勁才能完全落空;從發力角度講,發力前瞬間松活,有利於調整發力角度、方位。
太極拳的特點
一.舒展大方,剛柔相濟
太極拳都是從松靜開始,架式比較平穩,動作舒展大方,不僵不拘,充分體現了一個“慢”字,慢生柔,柔中剛,剛柔相濟。
由於太極拳有這個特點,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都可以從事鍛煉,尤其是對體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種較好的體療手段。
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整套太極拳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度轉換,都是緊密銜接、連貫一氣的,看不出明顯停頓的地方。
整套練習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象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並且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去,保持各關節的自然彎曲狀態。實踐證明,通過圓形活動進行鍛煉,有利於動作的圓活自然,同時也體現出柔的特點。
三.內外兼練,協調完整
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動作)一體。
以意識引導動作,即意動身隨,手到勁發,身體各部分之間協調配合,同時毫不勉強地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從而使全身既協調又完整,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展。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1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3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4動中求靜,動靜結合,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
5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每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銜接;
6打太極拳要求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從而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
7練習太極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同時,在練習時應多加觀摩,相互學習交流;相信經過認真的練習和不斷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結語:太極拳是全身骨關節都在相互傳輸著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沒練一會就會全身發汗,但是又不是像劇烈運動那樣那麼的累。所以太極拳是老少皆適宜的運動項目,可以打通各個骨關節之間的聯絡。練習者一定不要把力發錯,動作要協調連貫,勁走的順暢。
要將身形調整到發力或打擊的最佳狀態。按太極拳的基本要領,檢查一下最否符合松胯圓襠、含胸塌腰、虛領頂勁等等。這當中任何一個部位不符合太極拳基本要領或不符合技擊基本要求,都會影響到勁力的發放品質。(三)卷屈蓄力
調整身形的同時,還要注意卷屈儲力。“勁以曲蓄而有餘”,肢體只有在卷屈時,才能將其彈力、張力、旋轉力蓄集起來,並處於待發狀態。肢體不卷屈或卷屈不好,發出的肢體力會大打折扣。
卷屈蓄力怎樣做,張志俊老師概括為“梢節領勁,兩頭捲曲”,即兩手兩腳領勁捲曲起來進行蓄力。當然還應包括胸腰左右兩頭往前面捲曲來進行蓄力。用形象的說法叫“身備五弓”。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胸腰弓是反弓,即通過虛領頂勁,含胸塌腰,將人體本來處於自然彎曲狀態的脊背拉直,發力後放鬆,才恢復自然狀態。捲曲蓄力,要像鞭炮一樣,要裹得緊,才會爆發得好。
三、發力規律
轉關過程完成後,即可進行發力。發力遵循合力旋打、內動外發、保持平衡、松活彈抖等規律。
(一)合力旋打
卷屈儲力後,還要將肢體力、氣力、念力運化到技擊部位形成合力。在發力前的瞬間,還要用一個小動作將力完全合住,即按太極拳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原理,沿打擊線路的反方向,稍位移後挫,將技擊部位隨限猛然旋轉爆發打出。要注意技擊部位必須旋轉打出,這樣發出的力因有旋轉力而威力更大。
(二)內動外發
即內動外發規律。為什麼要內動,外才發呢?因為發力前先要卷屈蓄集肢體力,然後肢體力還要在腰部進行折疊運化,氣力、念力還要運化到丹田部位集中,處於待發狀態。這些力要從這裡傳導、運化至技擊部位形成合力,最後才發放出去。
所以要“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丹田不動,力不發。
(三)保持平衡
從發力到打擊到對方,我方的技擊部位有一個位移,這個位移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身體平衡。保持平衡有“前發後塌”“左發右塌”等許多共同的規律。如右手向右前方發力打出,左手就要同時向相反方向運動發力,形成一對對稱平衡力。
如雙拳同時向左拳方打出,就要通過腰腿反方向運動塌勁,形成一對稱平衡力等等,這樣就能有效保持身體平衡。
(四)松活彈抖
松活就是全身要放鬆,關節要放活。發力前後瞬間均要做到松活。一是發力前瞬間,在做後挫的小動作時要松活。為什麼?從技擊角度講,將對手的勁力引進到一定位置後突然松活,我勁完全消失,來勁才能完全落空;從發力角度講,發力前瞬間松活,有利於調整發力角度、方位。
太極拳的特點
一.舒展大方,剛柔相濟
太極拳都是從松靜開始,架式比較平穩,動作舒展大方,不僵不拘,充分體現了一個“慢”字,慢生柔,柔中剛,剛柔相濟。
由於太極拳有這個特點,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都可以從事鍛煉,尤其是對體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種較好的體療手段。
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整套太極拳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度轉換,都是緊密銜接、連貫一氣的,看不出明顯停頓的地方。
整套練習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象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並且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去,保持各關節的自然彎曲狀態。實踐證明,通過圓形活動進行鍛煉,有利於動作的圓活自然,同時也體現出柔的特點。
三.內外兼練,協調完整
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動作)一體。
以意識引導動作,即意動身隨,手到勁發,身體各部分之間協調配合,同時毫不勉強地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從而使全身既協調又完整,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展。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1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3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4動中求靜,動靜結合,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
5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每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銜接;
6打太極拳要求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從而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
7練習太極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同時,在練習時應多加觀摩,相互學習交流;相信經過認真的練習和不斷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結語:太極拳是全身骨關節都在相互傳輸著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沒練一會就會全身發汗,但是又不是像劇烈運動那樣那麼的累。所以太極拳是老少皆適宜的運動項目,可以打通各個骨關節之間的聯絡。練習者一定不要把力發錯,動作要協調連貫,勁走的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