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下)

(三)中醫分析判斷疾病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中醫根據診察瞭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狀資料, 通過邏輯思維分析, 即可分辨“藏於內, 現於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體的內部變化, 作出“病”、“證”的診斷結論。

1、由“感性的具體”到“理性的具體”

通過“司外揣內”, “察外在之‘象’, 知內在之‘藏’”, 就是由感性的具體到理性的具體的典範。

“察外在之‘象’”得到的是感性的具體, 是人體生命活動或疾病狀態的若干具體的表現資訊。 如發熱的高低, 惡寒的輕重, 汗出的多少, 脈象的虛實等等。

“知內在之‘藏’”得到的是理性的具體, 是人體生命活動或疾病狀態在人的大腦思維活動中的再現和把握,

也是人體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具體表現資訊的內在聯繫。

2、以“理想客體”構成關係推出病證的“理想模型”

任何科學理論體系, 都有其“理想客體”和“理想模型”, 方可執簡馭繁、提綱挈領地認識和把握其內在規律。

第一, 陰陽、五行概念是中醫學理論的“理想客體”。

當“陰陽”、“五行”等哲學概念與大量的醫藥實踐的內容相結合, 形成了具有中醫藥內涵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理論後, “陰陽”、“五行”等已不再是簡單的哲學概念與命題, 而是成為中醫學用來反映和代表人的生命活動及其變化規律的“理想客體”及專門的醫藥學理論。

第二, 陰陽、五行理論模型是中醫學的“理想模型”。

“陰陽”盛衰消長、動態平衡的“陰平陽秘”及“五行”生化迴圈、亢害承制的“五行承制”等,

是中醫學理論的“理想模型”。 其中蘊含和應用了大量的數理邏輯。

從“理想模型”的狀態看, 人的正常生理變化是“陰平陽秘”、“五行承制”的“常態”;人的病理變化則是“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陽離絕”、“五行亢害”的“變態”;治療的目的就是恢復理想模型“陰平陽秘”、“五行承制”的“常態” 。

第三, 中醫學的“病”、“證”診斷概念, 就是以“陰陽”、“五行”等“理想客體”的變化關係建立的“理想模型”。

陰陽的消長、盛衰、虛實、轉化、真假和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變化及其關係, 構成了中醫病證的“理想模型”。 各種具體的中醫病證, 就是這種模型的具體化和實際表現。

中醫診斷, 就是運用這些“理想模型”的概念和邏輯關係為指導,

診斷分析具體病人的具體的病、證情況及其病情發展演變趨勢。

3、“審證求因”的邏輯推導

“審證求因”、“辨證分析”、“病因病機分析”, 都是中醫分析判斷疾病的基本方法。 其核心原理, 則是“審證求因”。

審證, 就是審查和辨別證候。 求因, 就是從“證”的角度, 分辨、求出病變的根本原因。 由於證侯是病變的“結果”, 因而“審證求因”則是“由果溯因”的逆向因果邏輯推導。

第一, 在“審證求因”的思維起點及其分辯過程中, 是“由果溯因”, “果→因”的逆向推導。

在“審證求因”的邏輯關係中, “證”是果, 是病因引致人體病變的結果及其表現出來的相應證候, 也即病變在一定時間範疇內、一定條件下的狀態及其結果。

在“審證求因”的思維起點及其分辨、推導的思維過程中,

形成了“由果(病變表現出的證候)溯因(病因)”、“果→因”的逆向邏輯關係推導。 但是, 在完成這個思維過程, 形成完整的思維鏈條並進行結論的表述時, 需要按“由因到果”、“因→果”的正向邏輯關係進行表述。

第二, “審證求因”中“由果朔因”的逆向推導是由中醫學特定的診察模式和思辨方式決定的。

證所概括和反映的, 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功能態資訊表達的人體病變之“果”, 是由若干的臨床表現及其相關因素組成的。 因此, “證”所概括和反映的人體異常、病變之“果”, 就成為“審證求因”時“由果溯因”分辯的切入點的依據。

以“審證求因”邏輯方法得到的“因”, 是由邏輯分析推導出的引起病變結果的一組因素, 是中醫病因分類下的病因歸類,

並非簡單具體的致病因數, 而是包括了某一種、某一類致病因數在內的致病因素的總括。

由於這一特點, 經審證求因得出的因果邏輯關係, 往往存在“一因多果”和“多果一因”的情況。

中醫治療及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

(一)治療以調節、恢復機體功能態平衡為主

基於中醫學作為整體、動態、功能態醫學的特質, 其治療的法則及其原理, 就是以調節並恢復人的功能態平衡為主, “以平為期”;重新實現“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有方藥、針灸、推拿、導引等。 從總體看, 基於中醫學是整體醫學功能態醫學的特質, 不論何種治療方法, 其基本原理均為:整體調治, 恢復功能;驅逐邪氣, 固扶正氣;瀉其太過,補其不足,最終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以平為期”。

中醫多種多樣的治療手段與方法,按其作用機理的角度劃分,可以簡單分為:第一,物理作用的方法,如:針灸、推拿;第二,化學作用的方法,如:內服或外用中藥方劑,主要者如湯劑、膏、丹、丸、散等;第三,綜合作用的方法,包括心理調節與保健、氣功、運動保健操等。

(二)預防以固護正氣並維護功能態平衡為主

診治疾病,治療與預防、康復密不可分。中醫預防疾病,重在調理陰陽、固護正氣、暢達情志、調和氣血,維護人體的功能態平衡。其核心就是固護正氣而維護功能態平衡,“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其主要方法與手段的基本原理,即為通過養護調攝,並保持心志寧靜、氣血和暢、起居有常,從而使得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心志寧靜,即:自我調攝,情致平和,不急不躁,積極樂觀,貧富無意,強弱不爭。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建立並保持寧靜穩定的心理狀態,減少或避免心因性疾病;同時提高心理素質而提高機體的自我穩定能力,也就能夠提高抗病力。

氣血和暢,即:通過調理,攝入養分,氣血充盈,相互化生,氣動有力,血充養足,運行通暢。補充並保持人體所必須的物質——(陰)血;由養分化生並保持旺而有序的動力(功能)——(陽)氣。血為氣的化生提供物質基礎,氣為血的生成提供動力,物質與功能相互促進和化生,二者和諧通暢,則正氣存內,百病不生。

起居有常,即:生活規律,勞娛(逸)有度,動靜相宜,藥食互調,體質維常,以養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形成並保持穩定的生理狀態,增強機體活力與抗病力。

通過如上簡析可知,中醫學作為整體醫學、動態醫學和功能態醫學的學科屬性特質,主要取決於其診治疾病的特殊認識角度、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固扶正氣;瀉其太過,補其不足,最終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以平為期”。

中醫多種多樣的治療手段與方法,按其作用機理的角度劃分,可以簡單分為:第一,物理作用的方法,如:針灸、推拿;第二,化學作用的方法,如:內服或外用中藥方劑,主要者如湯劑、膏、丹、丸、散等;第三,綜合作用的方法,包括心理調節與保健、氣功、運動保健操等。

(二)預防以固護正氣並維護功能態平衡為主

診治疾病,治療與預防、康復密不可分。中醫預防疾病,重在調理陰陽、固護正氣、暢達情志、調和氣血,維護人體的功能態平衡。其核心就是固護正氣而維護功能態平衡,“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其主要方法與手段的基本原理,即為通過養護調攝,並保持心志寧靜、氣血和暢、起居有常,從而使得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心志寧靜,即:自我調攝,情致平和,不急不躁,積極樂觀,貧富無意,強弱不爭。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建立並保持寧靜穩定的心理狀態,減少或避免心因性疾病;同時提高心理素質而提高機體的自我穩定能力,也就能夠提高抗病力。

氣血和暢,即:通過調理,攝入養分,氣血充盈,相互化生,氣動有力,血充養足,運行通暢。補充並保持人體所必須的物質——(陰)血;由養分化生並保持旺而有序的動力(功能)——(陽)氣。血為氣的化生提供物質基礎,氣為血的生成提供動力,物質與功能相互促進和化生,二者和諧通暢,則正氣存內,百病不生。

起居有常,即:生活規律,勞娛(逸)有度,動靜相宜,藥食互調,體質維常,以養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形成並保持穩定的生理狀態,增強機體活力與抗病力。

通過如上簡析可知,中醫學作為整體醫學、動態醫學和功能態醫學的學科屬性特質,主要取決於其診治疾病的特殊認識角度、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