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漫談“冷得出汗”

望、聞、問、切做完以後, 辨證就有點難度, 難在哪裡?難在脈證錯雜, 不夠吻合。 遇冷則汗出, 應屬“自汗”, 但舌、脈和語聲是一派陰虛火旺之象, 此證此脈應作“盜汗”。 忖思良久之後, 筆者還是選擇了“急則治其標”的辦法, 先用斂汗固表之法, 解決當務之急。

擬方牡蠣散加味(麻黃根10克, 黃芪50克, 煆牡蠣50克, 浮小麥30克, 金櫻子30克, 桂枝8克, 白芍20克, 白術20克, 甘草5克, 大棗4枚)。 水煎服, 日一劑。

一劑病減, 三劑汗止。 患者感激不已。

方中牡蠣斂陰止汗, 佐以浮小麥、麻黃根、金櫻子加強止汗之功。 黃芪、白術益氣固表;白芍和調血脈, 收斂陰氣;桂枝白芍相配調和營衛。

桂枝具有雙重功能, 無汗則發, 有汗則止。 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固表, 斂陰止汗之功。

按照中醫理論, 汗是體內陽氣蒸化陰液所成, 從腠理汗孔透達於體外而成。 《素問·陰陽別論》有雲:“陽加于陰謂之汗。 ”所以陽氣亢盛汗出必多, 衛陽不固, 汗出亦多。 內傷汗出屬虛, 機理有二:一是陽虛不能固表, 二是陰虛不能攝陽。 本案的表現形式雖然是“冷得出汗”, 即“自汗”, 但究根刨底仍屬“陰虛不能內營而斂藏, 則陰液外泄而汗出。 故汗止之後, 必須以滋陰潛陽治其本, 以免“汗”災重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