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體質的表現
總體特徵:元氣不足, 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 氣短懶言, 容易疲乏, 精神不振, 易出汗, 舌淡紅, 舌邊有齒痕, 脈弱。
氣虛, 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 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 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 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 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 多由先天稟賦不足, 或後天失養, 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 或久病不復, 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
氣虛體質注重飲食起居
飲食方面
要吃一些性質溫和的、偏溫的具有補益作用的食品, 如:小米、白扁豆、雞肉、紅棗、龍眼肉、淮山、蓮子, 這些食物氣虛體質的人吃起來比較好, 加工可隨自己的習慣。 氣虛體質要緩緩進補, 不要蠻補、不要駿補、不要呆補。
在五臟裡它有一個重要的薄弱環節, 就是脾胃偏虛, 如果一下子給它放進去東西太多的話, 此時補益作用沒出來, 把脾胃給積滯住了, 肚子脹了, 所以要細水長流, 形成一種習慣。
生活起居
氣虛體質最怕季節轉換, 最怕氣溫驟升驟降, 最怕環境的變化。 所以說嚴寒酷暑, 翻風落雨, 首當其衝病倒的往往是氣虛體質的人。 還有節氣的變化,
以上就是氣虛體質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調理, 此外, 氣虛體質的朋友要多吃補氣的食物, 氣血不足的女性更應該注重氣虛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