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肛腸科>正文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治療方法

如今, 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患上潰瘍性結腸炎。 除了腸道功能不好, 整日的腹痛腹瀉還會影響正常生活與工作。 更麻煩的是, 它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 若是全結腸炎患者, 其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上數倍。 那麼,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清化消通法:

病變初期階段或發作期, 患者年輕體強, 病情且較重, 證見腹痛甚, 腹瀉頻繁, 便夾膿血黏液, 味極腥臭, 伴裡急後重或發熱, 舌苔黃厚脈弦數。 大多正邪相持, 多因飲食不節, 飲食停積, 濕濁內著化熱, 濕熱邪毒蘊結,

侵蝕腸壁, 灼傷腸絡, 氣機不通, 而胃氣未傷, 元氣未虧, 治宜清熱化濕, 消導通腑, 速速逐邪外出, 還腸道清白。 方以保和丸健胃消導, 顧其胃氣, 除重用連翹外, 加葛根、黃連、黃芩、敗醬草, 此有葛根芩連湯方義, 重在清化濕熱之邪, 達濕清熱消之目的。 通腑導瀉加大黃、檳榔、枳實。 對於結腸炎的治療, 有邪必先驅邪, 驅邪宜早, 驅邪務盡;邪滯日久, 膠黏腸壁, 用藥宜早, 以免邪戀傷正;邪盛正未衰, 用藥宜重, 以直達病所, 動搖其根本;驅邪之法一般應中病即止。

腹痛乃本病常見症狀, 加木香、延胡索、白芍藥;便血加槐米炭、生地榆炭、金銀花炭、三七涼血止血, 活血不留瘀;肛門灼熱加黃柏。 為提高療效, 同時取藥白頭翁、黃柏、土茯苓、槐花、當歸、苦參各10~15 g 煎成藥液200ml,

保留灌腸日2次。

健脾益氣, 和胃滲濕:

久瀉不已, 遷延不愈, 中宮必虛。 脾虛胃弱, 運納失常, 濕濁油然而生, 故無濕不作瀉。 《內經》曰:“脾病者, 虛則腹痛腸鳴, 飧泄不化”。 證見脘腹不舒, 腸鳴便溏, 左下腹隱痛, 便夾黏液, 一旦情志不悅, 煩勞或飲食生冷葷膩之品即可發作加重。 面色萎黃, 精神倦怠, 舌淡, 苔薄白, 脈細沉。 證治原則應虛則補之, 方以參苓白術散化裁, 以補脾和胃, 佐以滲濕為重點。 慢性腹瀉往往餘邪未淨而阻遏氣機, 氣機失常又易留邪, 故此宿積未淨, 新邪又生, 為此, 健脾益胃應參入調氣之品是為治本之法, 氣機通暢則邪無安身之所, 一舉兩得。 方中加入木香、升麻、藿梗。 理氣開鬱, 升舉脾胃清陽之氣, 辛開苦降, 氣機升降正常,

諸證頓減。 納呆, 消化不良者加雞內金、神曲。

抑木培土:

久瀉常見腹痛且脹, 痛脹必有氣滯, 脾氣所虛則肝氣易鬱, 肝愈鬱則脾更受制而愈虛, 土木兩髒之病理相互影響, 此為臨床最為常見。 本法適用於肝用太過或肝氣鬱結而脾土虛弱, 證見臨廁腹痛, 腹瀉常在清晨, 大便溏薄或有完穀不化, 此乃正值肝氣過旺時輒乘脾土之位所引發。 方以痛瀉要方為主, 加蘇梗、延胡索、雞內金、意在理氣止痛, 使食助運。 若大便夾雜黏液, 便後下墜或大便欲解不盡者, 加香連丸。

化濕助運:

臨證適用於內濕過盛, 脾受濕困, 脾喜燥而惡濕, 證見神疲嗜睡、口甜、口膩、大便溏薄、納呆、脘脹、舌苔厚膩。

濕邪膠稠, 易同它邪結合, 寒與濕合, 非一般腸腔積滯,

雖日瀉數次也不能驅之, 可謂邪滯黏著腸壁, 甚至侵蝕黏膜, 築有巢穴;若與食結則積滯難化, 窒礙腸胃, 傳導失常, 加重泄瀉;濕蘊日久易化熱, 化火或煎爍成痰, 痰瘀互結, 膠著難祛;同時也極易造成上寒下熱, 上熱下寒, 寒熱交錯的複雜症情, 因此濕邪非一法可除, 宜明察詳辨, 方不延誤施治。

具體方法有:①芳香化濕法:藥用藿香、佩蘭、草豆蔻、菖蒲。 若濕邪中阻, 脘脹舌苔厚可用辛開苦降法。 ②辛苦化濕法:藥用黃連, 吳茱萸, 厚樸, 蒼術。 ③苦溫燥濕法:適用于濕邪阻于太陰, 舌垢膩而灰滑者。 藥用蘇梗、藿梗、龍膽草、吳茱萸、煨草果。 ④溫陽化濕法:本法適用於寒濕阻遏陽氣, 便溏, 畏寒, 苔白。 藥用制附片、炮薑、肉桂、茯苓。 以上各法可適當合用淡滲利濕,

使濕邪從小便出, 因勢利導則事半功倍。

溫腎暖脾固脫:

脾胃陽氣需命門之火的溫煦才能“腐熟水穀”, 進行消化吸收, 輸布精微於周身;同時, 腎為胃之關, 開竅于二陰, 腎具有約束二便的功能。 病曠日久, 邪去正虛, 脾虛及腎, 脾腎陽俱衰, 命火不足, 釜底無薪, 如此迴圈, 既不能腐熟水穀, 又關閉不密, 於是腹痛腸鳴, 大便滑脫不止, 畏寒喜暖, 腰膝酸軟, 肢冷神疲, 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滑, 脈沉細無力。

潰瘍性結腸炎多病程久遠, 虛實夾雜, 曲折多變, 故臨證當四診合參, 遣方用藥宜疏導, 慎用澀斂;藥宜溫運, 不宜苦寒;兼顧理氣, 活血化瘀;善後調理, 健脾助運, 謹守病機, 講求實效, 以法統方, 不拘一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