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後, 氣溫逐漸回升, 是細菌、病毒生長繁殖活躍的時候。 加之此時氣侯多風, 忽冷忽熱, 空氣時而還乾燥, 人除了易發生感冒、流感外, 像鼻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也常在驚蟄前後多發。
驚蟄前後重視飲食調理, 對預防春季常見疾病是大有裨益的, 講究“清補平淡”。 驚蟄後,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 可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宜多吃的食物包括:瘦肉、雞肉、雞蛋、春筍、菠菜、芹菜、牛奶等。 初春肝氣盛易傷脾, 適量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可以養脾, 最好做些大棗粥、山藥粥等食用。
選吃時令野菜:蟄後野菜多, 如薺菜、苦菜、馬頭蘭等, 可適當選吃。 野菜大多營養豐富, 還富含維生素C及有助防病的活性成分。 適當吃些, 有助增強人體免疫力, 還能抵禦病菌的侵害。
晨起一杯水:驚蟄也是容易“上火”的季節, 如遇上少雨乾旱, 體質更易偏燥。 此時最好能“晨起一杯水”。 飲水可幫助排除毒素, 還能維持皮膚、粘膜的完整性, 構成抵禦感染的屏障。 喝水首選白開水, 晨起空腹喝點蜂蜜水也錯, 可以幫助排便, 清除廢物。 另外, 像綠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清肝飲品, 可以去火、清脂, 也可酌情多喝一些。
多吃點梨:驚蟄節氣後“乍暖還寒”, 時而也較乾燥, 人常用口乾舌燥之感。 梨性寒味甘, 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 梨的吃法很多,
常吃點抑菌食品:驚蟄後, 流感、腦炎、腸炎傳染病較多, 宜常吃點清熱解毒的“抗菌”食品。 比如, 大蒜、大蔥、馬齒莧、蒲公英、蜂蜜、綠茶、香菇等, 它們大多享有“天然抗生素”之美譽。 也可生吃荸薺或用荸薺絞汁漱喉, 對防治咽喉腫疼、流腦有效。
少吃酸和油膩之品:中醫認為, 春與肝氣相應, 過食酸味食物容易傷肝, 導致肝陽偏亢而誘發多種疾病。 所以, 像羊肉、狗肉、鵪鶉、海魚、蝦、螃蟹等屬酸性食物, 最好儘量少吃。 另外, 要少吃油膩、過辛過辣食物, 如辣椒、香菜、胡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