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是小兒時期最容易得的一種皮膚病, 尤其在夏秋季節。 本病常發生在6歲以下的兒童, 以1~2歲最多。 此病傳染性強, 特別在托兒所、幼稚園等小朋友集中的地方, 一個得病, 互相傳染。 家長若及早發現, 及時隔離治療, 可在一周內治癒;若不重視, 家長隨便買些“激素”藥膏搽, 可蔓延全身, 遷延難愈, 以致造成急性腎炎等後遺症。
三大特點
膿皰瘡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 又稱傳染性膿痂疹。 臨床上有如下特徵:
傳染性強
小兒身上的膿皰開始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 但膿皰中有許多細菌,
體征明顯
水皰膿皰最先出現的部位是口鼻周圍、顏面和四肢。 患兒皮膚上出現米粒至黃豆大小或蠶豆大小的水皰、膿皰。 有的黃色膿液沉于皰底成半日狀。 大多數情況, 皰壁很薄, 極易被抓破而看不見膿皰。 只見皮膚糜爛, 流水或成淡黃色厚痂, 痂殼經一周左右乾燥脫落, 不留疤痕或留色素斑而愈。 患兒常因瘙癢而煩躁不安地哭鬧。
引發併發症
膿皰瘡雖然是表淺皮膚的化膿感染, 但給細菌進入體內打開了門戶。
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產生一種致表皮剝脫的毒素,
可引起新生兒和小兒的皮膚像燙傷樣剝脫。
這是膿皰瘡最嚴重的類型。
若是細菌直接進入血液,
並在血中繁殖,
就會引起敗血症。
這些情況均有生命危險,
需及時送醫院搶救。
此外,
膿皰瘡還可以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急性腎炎。
往往發生於膿皰瘡治癒後2~3周或一個月左右。
患兒突然出現全身浮腫、尿少、血尿和高血壓。
發現這些情況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否則會嚴重影響患兒健康。
重在預防
鑒於膿胞瘡的傳染性極強, 所以我們應強調預防為主, 即讓小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澡, 勤剪指甲,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如果發現患了瘙癢性皮膚病, 如丘疹性蕁麻疹、濕疹、疥瘡, 應及時治療。
幼稚園小朋友患了膿皰瘡應立即隔離治療, 患兒用過的毛巾應煮沸消毒。 患兒若膿皰瘡少而局限, 可外用抗菌素軟膏如紅黴素軟膏、百多邦等搽擦。 家長切忌亂購“激素類”藥膏外用, 以免促使膿液擴散。 若患兒膿皰廣泛並伴有發燒者, 必需遵照醫囑, 口服或注射抗生素, 常用青黴素、紅黴素、頭孢類抗生素, 必須連用7~10天。
1、注意新生兒的皮膚清潔衛生, 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 並對嬰兒室、患兒的衣物等進行消毒。
2、及早應用足量細菌敏感度高的抗生素如青黴素、新型青黴素、紅黴素、先鋒黴素等。
3、局部無菌情況下, 剪破皰壁, 吸取皰液, 用1∶10000的高錳酸鉀或0.1%利凡諾溶液濕敷, 外用2%龍膽紫溶液, 或0.5%~1%新黴素乳劑。
創面的護理
先用無菌治療巾墊於身下, 然後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洗患處, 用無菌針頭刺破有膿的膿皰, 擦去膿液, 然後用0。 5%碘伏塗患處, 每天處理創面2次, 衣服乾燥清洗, 避免尿液浸漬, 注意清洗臀部, 每次便後用溫水洗, 不能用毛巾用力擦洗, 以免再損傷創面。 為了預防感染、敗血症等併發症要注意保護皮膚破潰處, 不用手摸。 病情痊癒後, 所用的被褥衣服用紫外線照射1h後給患兒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