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3大中藥方讓你的寶寶遠離濕疹

1.清熱四心湯

連翹心、梔子心、蓮子心、竹葉、蟬蛻、黃芩各6g, 生地10g.木通1. 5g, 車前子、車前草各10g, 燈心草1紮, 赤小豆15g。

根據患兒年齡大小, 選擇不同的服藥方法, 在治療中非常重要。 (1)對有母乳餵養的患兒, 可採用由母親服藥, 藥行於母乳, 通過哺乳, 達到喂藥給患兒的目的。 水煎取汁200ml, 分2~3次母親服用。 (2)對於年齡稍大一些能夠直接喂服中藥的患兒, 水煎取汁100ml左右。 每次10ml左右, 分3~5次少量多次間斷服用。 服藥7天后, 觀察療效, 治療期間, 忌辛辣食品。

嬰兒濕疹, 以胎中遺熱為其發病基礎, 治療以濕熱證治者多, 但本方所主治證的辨證以脾、心、肺三髒為中心,

因而, 內服藥不應拘泥於清熱利濕之劑, 其他活血、散風、養陰等藥, 亦可隨症靈活應用。 故有的醫家認為。 在濕疹的辨證治療中, 治風治肺為先, 治濕治脾為主, 治熱治心為重:因此, 在具體辨證中, 既要注意病程的長短, 又要重視皮疹的演變。 病程短者, 濕熱流竄肌膚為其主要方面, 治當利濕、清心、導赤;病程長者, 濕熱化燥, 傷陰耗液則是主治方向。 治當養血、疏風、化濕。 從濕疹的演變辨別風、濕、熱三邪的孰輕孰重, 是治療濕疹選方用藥的重要依據:本方立意清心導赤、去胎熱、除濕毒。 方中四心藥清心導赤, 清熱健脾解毒, 配以生地、車前子、乍前革、竹葉、赤小豆、甘寒淡滲除濕。 少佐木通, 黃芩既取上清肺熱, 下給出路之利,
又有防止苦寒伐胃之弊, 用蟬衣去風宣透, 引藥達表, 配方嚴謹合理, 切中病機, 故獲良效。

2.三仙湯

炒麥芽、炒穀芽、炒神曲各10g, 土茯苓、薏苡仁、防風、山藥、蒼術各5g。 合併有腹瀉者加車前子、茯苓、澤瀉, 氣虛多汗者加黃芪、當歸、五味子, 夜啼不安者加棗仁、夜交藤, 繼發感染者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 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

本病濕邪為害是主因, 由稟受胎溫熱毒, 或素稟脾虛濕盛, 再感風邪所致。 因脾虛生濕, 濕而化熱, 脾虛食滯, 故治以健脾消食, 清熱除濕。 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 薏苡仁, 山藥健脾除濕, 土茯苓, 蒼術清熱除濕, 配以防風清熱疏風止癢。 諸藥合用健脾消滯,

清熱除濕, 故收效。

3.青黃散

白芷、黃柏、蛤殼、雄黃、枯礬、冰片、青黛各等分, 研末和勻備用。 根據皮損情況:若為糜爛、滲出者, 可用棉簽沾上藥末, 彈撒在皮損創面上, 每日早晚各1次。 換藥前先用2%硼酸液清洗創面, 若皮損處已結痂, 可在藥末中加入麻油調成稀糊狀敷於病灶及周邊處0.5cm, 厚0.1cm, 每1~2天換藥1次。 一般7天為1療程。 如未愈者, 可繼續治療。

青黃散中, 白芷具溫散結氣、祛風除濕之功;黃柏能濕熱, 消腫毒, 用於濕爛、濕癢、濕腫諸症皆有良效;蛤殼清熱化痰、軟散結;雄黃外用解毒、燥濕、殺蟲、止癢;枯礬有清熱、燥濕、解毒之功, 散劑作摻敷藥, 其燥濕之力尤著;冰片為瘍科外治之常用藥, 取其宣鬱熱火毒、辛香走竄、通經行氣之效;青黛具清熱、解毒、殺蟲、吸濕、血之功。

諸藥共奏清熱涼血, 解毒收斂及止癢之功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