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組織公佈的這三項標準, 對過去50年藥物研發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修正, 同時也將“保護胰島功能, 抑制胰島衰竭”的理論推上了前臺。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 想長期平穩地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準,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要存在三大阻礙:一、忽視對胰島的保護, 胰島功能不斷衰竭, 人體自身對血糖的調節能力不斷降低;二、長期使用化學藥物, 大大加重了肝、腎的負擔, 同時長期使用化學藥物, 藥物效果會降低, 藥物用量、品種增多, 使得病情更加複雜, 併發症出現的幾率加大, 時間提前;三、長期嚴格的飲食控制,
科學證實:胰島是不可再生的, 糖尿病人在確診時其胰島功能只有正常人的60%, 胰島功能損傷是引發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自身胰島功能越差, 血糖控制就越難, 對藥物的依賴就越嚴重;反過來血糖控制不理想, 藥物長期刺激胰島, 會進一步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 這種惡性循環導致的結果就是:血糖控制越來越難, 藥物越用越多, 可併發症卻提前出現, 且日益增多。
所以胰島保護是平穩血糖的前提, 自身胰島功能的水準直接決定了血糖控制的難易程度, 越是在糖尿病早期就注重對胰島的保護, 血糖控制起來就越輕鬆。 在長期血糖控制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