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後, 新媽媽的身體逐漸開始恢復。 在這時, 新媽媽在照顧新生兒時也要注意自身的恢復狀況哦。 經過漫長的孕期, 媽媽的子宮在分娩後也要開始恢復了。 那麼, 影響產後子宮恢復的原因是什麼呢?
產後子宮恢復過程
子宮恢復的主要動作是持續的收縮, 從生產時不斷的收縮將胎兒擠出, 再將胎盤擠出。 子宮內的血液不斷被排出體外, 即為惡露。 子宮經由不斷且強力的收縮, 將血管的開口壓住, 這樣就讓血塊形成而停止出血。 子宮再進一步擠壓, 將血塊不斷排出, 子宮體積就會慢慢縮小, 約在產後4~6周會恢復成原來大小。
有很多原因會影響到產後子宮恢復, 新媽媽不能忽視。
影響產後子宮恢復的7大原因
胎盤或胎膜殘留於子宮腔內。 如果胎盤或胎膜剝離不完整, 就會出現持續出血, 有時還可能大量出血。
子宮蛻膜脫落不全。 蛻膜一般在產後一周左右脫落, 如果脫落不完全, 容易引起晚期產後出血。
合併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症。 如果分娩後護理不當, 引起子宮或盆腔感染, 也會長期出血。
子宮過度後屈, 惡露不容易排出。
合併子宮肌壁間肌瘤。 子宮肌瘤影響子宮收縮, 產後出曲量會增多。
如果產後排尿不利, 膀胱過度充盈, 也會導致子宮不能下降至盆腔。
倘若媽媽年齡較大、健康情況不理想、分娩次數多或多胎妊娠,
想要產後子宮健康恢復就要避免以上7大因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