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隔夜茶致癌?專家解析隔夜食物能不能吃

“隔夜茶”是指頭一天沖泡、經隔夜放置的茶湯。 經長時間放置的茶湯, 最主要的變化是其含有的茶多酚經過氧化逐步形成黃紅、紅褐色的氧化產物, 導致茶湯的顏色不斷加深。 因此, 一杯清澈碧綠的茶湯放置久了, 尤其是在氣溫較高的情況下, 會失去原有的綠色, 而不斷增加黃色、紅色的程度, 茶湯的澄清度也會下降, 而變得越來越渾濁。 不過, 這些氧化產物都是無毒的, 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曾有說法是“隔夜茶不能喝”, 否則容易得癌症。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茶葉經放置過夜後, 其中的一些二級胺類物質可以轉化成致癌物亞硝胺。

實際上, 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儘管“隔夜茶”中可能含有亞硝胺, 但其含量並不比其他食物中的含量高, 根本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

儘管如此, 也並非說“隔夜茶”不存在安全隱患。 由於茶湯放置時間過久, 茶湯中的蛋白質、糖類等物質是細菌、黴菌繁殖的有效養料, 因而, 茶湯在長時間放置的情況下存在滋生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 可能導致茶湯變質。

因此, 從喝茶的科學性來說, 還是要提倡現泡現飲, 儘量避免喝“隔夜茶”等放置時間過久的茶湯, 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茶葉的價值, 為人們健康提供最好的營養和健康成分。

其實除了隔夜茶外, 我們還“隔夜菜致癌”的說法

在網路、報刊上,

甚至有某人吃了隔夜菜被送進急救室的報導。 許多專家也紛紛解釋:隔夜菜會產生亞硝酸鹽, 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更有甚者, 指出“蔬菜每加熱一次致癌物增加幾十倍”。 那麼, 蔬菜中有多少致癌物?它們又從何而來?“隔夜”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蔬菜, 又該如何保存和食用呢?

“隔夜菜”, 與“夜”無關

晚上炒了一盤菜, 沒吃完, 第二天再吃, 當然就叫“隔夜菜”。 不過, 正如有人問的:如果我半夜吃呢?如果我早晨炒了, 晚上吃呢?

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 隔不隔夜不是問題所在。 問題的實質是做好的菜在保存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我們擔心的, 是蔬菜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 這個轉化過程可以由蔬菜中本來的還原酶來實現, 不過在菜被加熱作熟的過程中,

這些酶失去了活性, 這條路也就被截斷了。 另一種途徑是細菌的作用。 本來蔬菜被作熟, 其中的細菌也被殺得差不多了。 但是在吃的過程中, 筷子上會有一些細菌進入剩菜;保存過程中, 也可能會有一些空氣中細菌進入。 作熟的蔬菜更適合細菌, 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會大量生長, 而生長過程中硝酸鹽就可能轉化成亞硝酸鹽。

這樣的一個過程, 跟隔不隔夜無關, 只跟保存條件有關。 最後菜中會有多少亞硝酸鹽產生, 首先取決與蔬菜本身;其次是做熟的蔬菜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長時間。

不吃“隔夜菜”, 吃什麼?

根據前面的分析, “隔夜菜”確實是可能產生致癌物亞硝酸鹽的。

如果我們不吃“隔夜菜”, 是不是就解決問題了呢?

那得看跟什麼吃法相比:

如果, 我們可以每一次買新鮮的蔬菜, 做多少吃多少, 那麼不吃“隔夜菜”是有意義的。 但是, 如果我們只是把買來的蔬菜放到“隔夜”之後再做, 跟做熟了之後放“隔夜”相比, 差別在哪兒呢?

首先, 蔬菜裡的還原酶還保持活性, 它們可能繼續把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 另一方面, 蔬菜上的細菌依然存在, 外部的細菌也依然可以到蔬菜裡去。 不過因為蔬菜是完整的, 它們對於細菌的天然保護機制可能還繼續起作用, 所以細菌的生長也可能不如在“熟菜”中那麼如魚得水。

毫無疑問, 不管是做成了“熟菜”還是把生蔬菜放到第二天再作, 菜中都可能產生亞硝酸鹽。

一旦產生, 就無法去除。 至於哪種方式產生得多, 影響因素太多, 除非針對每一種菜每一種保存條件來做實驗檢測, 否則難以得出簡單的結論。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