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辨病兩綱: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寒熱在《內經》中論述頗多, 比較明確, 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明確指出:“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 在《素問。 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的治則。

寒證

寒證, 是感受寒邪, 或陽虛陰盛, 機體的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證候。 其臨床症狀為:惡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蒼白而滑潤、脈遲等。 其病因病機為:感受寒邪, 或因陽氣不足, 皆能致人體溫煦不足, 故現惡寒、面白、喜暖;陰盛於內, 津液不傷則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小液, 故小便清長, 大便溏薄;陽氣不足, 寒濕內生, 必見舌淡苔白而潤;陽虛氣弱,

血脈則鼓動無力, 脈遲。

熱證

熱證, 是感受熱邪, 或陽盛陰衰, 表現為體機能活動亢進的證候。 其臨床症狀為:發熱喜涼, 口渴飲冷, 面紅目赤, 大便燥結, 舌紅苔黃而幹, 脈數。 其病因病機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熱之邪而致, 亦可由七情鬱火, 或飲食積熱、或房室勞倦, 陰精受損, 導致陰虛陽亢等引起。 若陽熱偏盛, 則身熱喜冷;火熱傷陰, 津液被耗, 故口渴飲冷, 且小便短赤;大腸津液不足, 則大便燥結;陽熱亢盛, 迫血流加速, 故脈數。

寒證與熱證關係

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 是指寒、熱證同時並見。 臨床上一般常見有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裡熱、表熱裡寒等。

上熱下寒:陽盛于上, 陰盛於下。 症見胸中煩熱、頻頻欲吐(上熱);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

上寒下熱:陰盛于上, 陽盛於下。 症見胃脘冷痛、嘔吐清稀(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結(下熱)。

表寒裡熱:外受寒邪所侵, 表未解而邪入裡化熱;或內本有熱而又複感寒邪。 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表寒);氣喘、煩躁、口渴飲冷、尿赤便秘(裡熱)。

表熱裡寒:外感風熱而內傷生冷, 或平素脾胃虛寒而外受風熱所致。 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表熱);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裡寒)。

寒熱轉化

臨床上寒熱的轉化, 一是先寒證, 而後轉為熱證, 寒證漸退;一是先熱證, 而後轉為寒證, 熱證漸退。 這種轉換主要取決於正邪雙方的盛衰, 凡寒轉熱者, 皆為邪盛而正氣尚充, 陽氣旺盛, 而從陽化熱。 如感受寒邪, 開始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苔白、脈浮緊,

為表寒證。 病變進一步發展, 寒邪入裡化熱、惡寒等症狀消退, 並出現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症, 此即表示證候已由表寒轉化成裡熱。 凡熱轉寒者, 多是邪熱傷正, 正不勝邪, 陽氣衰敗所致。 如高熱者, 由於大汗不止, 陽從汗泄, 或吐瀉頻頻, 陽隨津脫, 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轉沉遲, 說明由熱證轉化成寒證。

寒熱真假

寒熱真假, 指疾病處於危重階段, 往往會出現臨床徵象與疾病本質不一樣的情況, 即熱證見寒象, 寒證見熱象。

真熱假寒:陽熱內鬱, 不能外達, 格陰於外。 症見面色晦滯, 但目光炯炯有神, 唇紅焦燥, 神昏但時煩躁, 揚手擲足, 氣血息熱, 聲音響亮, 口氣臭穢, 排泄物臭穢氣味、口渴飲冷、身寒反不欲衣、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沉按之有力、手足冷而胸腹灼手、舌紅絳、苔焦黃黑、乾燥起刺。

真寒假熱:陰盛于內, 格陽於外。 症見身熱、面紅、口渴、脈大等類似熱證, 但其熱而欲加衣被, 面紅而肢冷、口渴而喜熱飲, 且飲不多、脈大而無力, 並有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