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紀大的人喜歡吃粗糧, 一方面是在懷念過去的生活, 另一方面也認為它營養高、口感好。
可是, 粗糧雖好, 也最好不要多吃。 因為其中含有過多的食物纖維, 會阻礙人體對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 降低免疫能力。
近年來, 粗糧被“炒”得很熱。
熱, 似乎有其“熱”的理由。 粗糧對人體的功效源於其所含的膳食纖維, 其中主要為不溶性膳食纖維。 在食物越來越精細, 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呈現逐漸減少趨勢的今天, 注意增加粗糧, 補充膳食纖維, 防治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然而, 吃粗糧是一把“雙刃劍”,
1.大量進食粗糧, 可能使胃腸道“不堪重負”。
大量進食粗糧, 可導致一次性攝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纖維, 容易加重胃排空延遲, 可能造成腹脹、早飽、消化不良等。 特別是一些兒童和老人, 還有一些胃腸道疾病患者, 或胃腸功能較弱者, 在進食大量粗糧後, 出現上腹不適、噯氣、肚脹、食欲降低等症狀, 甚至還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
2.大量進食粗糧, 可能影響鈣、鐵、鋅等元素的吸收。
大量進食粗糧, 在延緩糖分和脂類吸收的同時,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特別是鈣、鐵、鋅等元素。 這對於本身就可能缺乏這些元素的中老年人和患者而言,
3.大量進食粗糧, 可能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
蛋白質的補充一方面要強調補充的量, 另一方面要注意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 大量進食粗糧, 其中的不溶性膳食纖維, 將導致胃腸蠕動減緩, 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能力更弱。 加之一些老年人因顧忌體重、血脂和血糖而有意減少肉、蛋、奶等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的攝取, 這一正一負的疊加“效果”, 往往導致負氮平衡, 使血漿蛋白質水準降低, 長此以往, 將造成老年人出現蛋白質營養不良。
4.對糖尿病患者, 一次性大量進食粗糧, 可能導致發生低血糖反應。
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很“脆”, 往往因飲食、運動、藥物(包括胰島素)的改變或控制不當導致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有些糖尿病患者突然在短期內由低纖維膳食轉變為高纖維膳食, 在導致一系列消化道不耐受反應的同時, 也會使含能量的營養素(如糖類、脂類等)不能被及時吸收而導致低血糖反應。 這對於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尤應注意。
綜上所述, 我們在充分認識粗糧益處的同時, 還應清醒地認識到進食粗糧並非“多多益善”。 科學的做法是粗細搭配, 一般的比例為粗糧1份+3份到4份細糧。 這樣既能發揮粗糧的功效, 又避免粗糧進食過多產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