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患者無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適症狀, 且經醫生判斷該心律失常不會導致其發生危險, 則“無需治療”
★若醫生評估後認為, 該心律失常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即使患者沒有任何感覺, 也“必須治療”
★介於兩者之間的臨床情況, 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
生活實例
60歲的林阿姨一周前參加了退休職工體檢, 查心電圖時發現有早搏, 醫生建議她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前兩天, 她去醫院就診, 做了一次24小時心電圖監測。 今天, 她去醫院拿報告, 當她看到報告上寫著“24小時內見120個房性早搏、偶見室早”時,
45歲的張先生因胸悶不適去醫院就診, 查心電圖未發現異常, 醫生建議他做一次24小時心電圖監測。 昨天, 張先生正在上班, 意外地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 說是發現他有嚴重心律失常, 讓他立即去醫院就診。 張先生不敢遲疑, 連忙打車去了醫院。 醫生告訴他, 他的24小時心電圖監測中有多次竇性停搏現象, 若不及時處理, 將危及生命。 聽到這話, 張先生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慶倖自己“命大”。
看到這裡, 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有很多疑問了:林阿姨明明有心律失常, 為啥不需要治療?張先生做了心電圖, 為啥查不出他有嚴重心律失常?到底哪些心律失常需要治療,
心臟是一個永不停息、跳動著的臟器。 心臟停跳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正常情況下, 心臟按每分鐘60~100次的頻率跳動。 運動後或休息時(包括睡眠), 心跳次數會有所增減。 所謂心律失常, 是指心臟興奮起源異常或傳導路徑發生問題導致的心跳不規則。
分類:包括緩慢、快速兩大類
心律失常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緩慢心律失常, 一類是快速心律失常。
緩慢心律失常包括竇房結功能低下(即“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和傳導阻滯(竇房結功能正常, 但在傳導路徑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滯)兩大類, 主要表現為心跳過慢, 患者可有因心跳過慢所致的頭暈、乏力、眼前發黑,
快速心律失常可分為早搏、心動過速及顫動三大類。 它們又都可以再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 分為房性(來自心房)和室性(來自心室)兩種。 主要表現為心跳過快, 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脈搏不整齊等不適感覺, 嚴重者可能發生暈厥甚至猝死。 快速心律失常的發作時間可長可短, 有些很短暫(僅數秒鐘), 有些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 甚至數日, 有些則一直持續(如持續性心房顫動)。
與診斷其他疾病不同, 驗血、超聲、拍片和CT等檢查對心律失常的診斷都無濟於事。 醫生診斷心律失常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心電圖。
檢出:24小時心電圖最“准”
心律失常通常會引起心慌、胸悶、乏力等不適, 嚴重者可發生暈厥或猝死。
24小時心電圖監測是用儀器記錄下患者在檢查當天(24小時內)的所有心跳情況。 該檢查能顯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檢出率。
儘管從理論上說, 24小時心電圖監測比常規心電圖“准”, 但由於常規心電圖檢查簡便、快速, 依然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篩查心律失常的手段。
原則:先評估, 後處理
經檢查發現有心律失常, 是不是都需要治療呢?答案是否定的。
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無外乎有兩個:一是避免因嚴重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心室顫動導致猝死),
通常, 根據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心臟結構和功能正常與否, 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引起不適症狀等因素, 可將心律失常分成三類:一類是“無需治療”的, 一類是需要“適當治療”的, 還有一類是“非治不可”的。
若患者無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適症狀, 且經醫生判斷該心律失常不會導致其發生危險, 則“無需治療”。 對這部分患者而言, 治療的意義不大, 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遠大於其帶來的益處。 在臨床上, 這部分患者占大多數。
若醫生評估後認為, 該心律失常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即使患者自身沒有任何感覺, 也“必須治療”。
介於兩者之間的臨床情況,如心律失常不嚴重(如房早、室早、竇緩等),但患者有不適症狀,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以緩解症狀。
處理:因“人”因“病”制宜
心律失常的類型不同,治療方法各異。心律失常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射頻消融、心臟起搏器或外科手術等。其中,藥物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
.早搏主要包括房性和室性早搏兩類。若心臟結構和功能均正常,無明確器質性心臟病史,而患者在發生早搏時,也無明顯不適,無論是房性早搏還是室性早搏,通常都不需要針對心律失常本身進行治療。若早搏引起了患者的不適症狀,則可以選擇普羅帕酮(心律平)等藥物進行治療。若早搏發生在器質性心臟病的基礎上,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則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通常多選擇胺碘酮)進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患者在被發現有早搏之前,並無不適,但當被告之存在早搏後,則會“突然”出現很多不適。加之個別醫生的不恰當解釋,使患者產生焦慮情緒。這些患者會經常摸自己的脈搏,並對身體的感覺變得很敏感。此時的治療,除針對早搏本身外,重點應放在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甚至是抗焦慮治療上。
介於兩者之間的臨床情況,如心律失常不嚴重(如房早、室早、竇緩等),但患者有不適症狀,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以緩解症狀。
處理:因“人”因“病”制宜
心律失常的類型不同,治療方法各異。心律失常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射頻消融、心臟起搏器或外科手術等。其中,藥物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
.早搏主要包括房性和室性早搏兩類。若心臟結構和功能均正常,無明確器質性心臟病史,而患者在發生早搏時,也無明顯不適,無論是房性早搏還是室性早搏,通常都不需要針對心律失常本身進行治療。若早搏引起了患者的不適症狀,則可以選擇普羅帕酮(心律平)等藥物進行治療。若早搏發生在器質性心臟病的基礎上,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則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通常多選擇胺碘酮)進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患者在被發現有早搏之前,並無不適,但當被告之存在早搏後,則會“突然”出現很多不適。加之個別醫生的不恰當解釋,使患者產生焦慮情緒。這些患者會經常摸自己的脈搏,並對身體的感覺變得很敏感。此時的治療,除針對早搏本身外,重點應放在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甚至是抗焦慮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