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如何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關節脫位

人工髖關節脫位一旦發生, 必須早期處理。 否則, 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 甚至造成一些嚴重的併發症。 本文研究人工關節置換術後脫位的原因, 探討防治人工髖關節脫位的方法。

術前護理

術前給予仔細評價和積極治療, 糾正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為手術做好準備。 深入病房, 多與患者交流, 向患者介紹髖關節手術的方式以及治療流程, 解答患者的疑問, 消除顧慮, 自覺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術後護理

為預防手術後人工髖關節的脫位, 我們從健康教育著手, 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髖關節術後的注意事項及人工關節可能脫位的相關知識,

教會患者及家屬在搬運、翻身、生活護理、肢體功能鍛煉過程中的操作技巧。 術後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可穿“丁”字鞋, 或輕重量的皮牽引, 以防髖關節內收、外旋及屈髖。 在生活護理過程中, 搬動患者時要求動作協調一致, 將髖關節與患肢整體水準托起, 保持髖關節伸直, 外展, 旋轉中立位, 不能只牽拉抬動患肢。

搬運後要詳細體檢患者, 必要時可攝X線片, 確定髖關節位置是否正確。 在患者床架上安裝秋千式把手, 排便時讓患者兩手抓住秋千把手, 靠3個健肢用力, 將身體吊起, 待臀部離床以後, 將便盆從健側放於臀下, 排便後再次吊起, 取出便盆, 清潔肛門 。 不讓患者輕易翻身, 7d後, 如無特殊情況,

可允許患者翻身。 翻身時伸直術側髖關節, 保持輕度外展中立位, 伸直同側上肢, 手掌墊在大粗隆後面, 向術側翻身, 防止患肢內收、內旋。

功能康復訓練

制定詳細的術後功能訓練計畫, 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指導並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循序漸進, 逐漸由被動到主動。 宜儘早開始功能訓練。 麻醉作用消失後即可以捏拿法進行下肢肌肉和髕骨的按摩。 術後第1天開始進行踝關節、趾關節屈伸練習。 第2天可進行股四頭肌、臀大、臀中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 將有利於保持關節穩定性和肌肉的張力, 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 且促進下肢血液回流, 減少深靜脈栓塞的發生。

進行深呼吸運動, 減少肺部併發症發生。

術後1周, 攝X線片, 如無特殊問題, 開始指導患者進行髖膝關節輕度屈伸練習。 手握拉伸環多做上臂運動, 加強上肢肌力練習, 恢復上肢力量, 為使用拐杖做準備。 術後3周以後可以進行坐位練習, 坐的時間不宜過長, 每次半小時為宜, 每天4~6次, 坐時避免髖關節過屈, 防髖關節脫位。 視患者體質恢復情況, 4周後可下床鍛煉, 由家屬扶持先床邊站立練習, 再逐步進行手扶助力器適應性行走練習, 循序漸進。

出院時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有關注意事項和繼續功能康復鍛煉的重要性, 要求患者半年內禁止下蹲、盤腿坐、蹺腿、坐矮凳, 髖關節不能深屈、內收、外旋, 以防關節脫位[3] 。 繼續加強下肢肌力的訓練和髖膝關節屈伸運動, 提高肌肉的整體力量。

定期隨訪, 如出現異常情況, 及時到醫院就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