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肘關節後脫位為何最常見

肘關節脫位占全身四大關節脫位總數的一半。 構成肘關節的肱骨下端呈內外寬厚, 前後薄扁。 側方有堅強的韌帶保護, 關節囊前後部相當薄弱。

肘關節的運動, 主要為屈伸。 尺骨冠狀突較鷹嘴突小。 因此對抗尺骨向後移動的能力要比對抗向前移動的能力差。 所以肱關節後脫位遠比其它方向的脫位較為常見。 新鮮脫位經早期正確診斷及適當處理後, 不會遺有明顯的功能障礙。 如早期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 則可能導致晚期嚴重的功能障礙。 此時無論何種精心治療, 都難以恢復正常功能,

而僅僅是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而已。

肘關節後脫位最為常見, 大多發生於青壯年, 由傳達暴力和杠杆作用所造成。 跌倒時用手撐地, 關節在半伸直位, 作用力沿尺、橈骨長軸向上傳導, 使尺、橈骨上端向近側衝擊, 並向上後方移位。 當傳達暴力使肘關節過度後伸時, 尺骨鷹嘴衝擊肱骨下端的鷹嘴窩, 產生一種有力的杠杆作用, 使止於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關節囊前壁撕裂。 肱骨下端繼續前移, 尺骨鷹嘴向後移, 形成肘關節後脫位。 由於暴力方向不同, 尺骨鷹嘴除向後移位外, 有時還可向內側或外側移位, 有些病例可合併喙突骨折。 肱前肌被剝離, 以致形成血腫, 肘關節脫位可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 有時骨折片嵌在關節內阻礙復位,

可有尺神經損傷。

治療措施

1.新鮮肘關節後脫位

手法復位, 多用牽引復位法。 在臂叢麻醉下, 術者一手握住傷肢前臂、旋後, 使肱二肌鬆弛後進行牽引, 助手作反牽引, 先糾正側方移位, 再在繼續牽引下屈曲肘關節, 同時將肱骨稍向後推, 復位時可感到響聲, 如已復位, 關節活動和骨性標誌即恢復正常, 如果一人操作, 可用膝肘復位法或椅背復位法。

注意事項:復位前應檢查有無尺神經損傷, 復位時應先糾正側方移位, 有時要先將肘稍過伸牽引, 以便使嵌在肱骨鷹嘴窩內的尺骨喙突脫出, 再屈肘牽引復位, 若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 肘關節復位後, 肱骨內上髁多可隨之復位;但有時骨折片嵌入肱尺關節間隙, 可高度外展前臂,

利用屈肌的牽拉作用將骨折片拉出。

復位後的處理:復位後, 用石膏或夾板將肘固定于屈曲90度位, 3~4周後去除固定, 逐漸練習關節自動活動, 要防止被動牽拉, 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肘關節脫位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或橈骨小頭骨折, 手法復位失敗者, 可行手術復位;成人可作橈骨小頭切除。

2.陳舊性脫位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損傷在三個月以內, 可試行手法復位, 如不能復位時, 切不可強力復位, 應採取手術復位。 如合併有尺神經損傷, 手術時應先探查神經, 在保護神經下進行手術復位, 復位後宜將尺神經移至肘前, 如關節軟骨已破壞, 應考慮作肘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