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氣寒冷, 很容易出現胃寒。 胃寒指的是脾陽虛衰, 過食生冷, 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病症。 胃寒患者常會出現胃脘疼痛, 得溫痛減, 嘔吐清涎, 口淡喜熱飲, 食不化, 舌淡苔白滑, 脈沉遲。 中醫指出, 治療胃寒宜暖胃散寒, 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6款防治胃寒的藥膳方
1、白胡椒釀紅棗
材料:紅棗5個, 白胡椒10粒。
製作:先將紅棗洗淨去核, 白胡椒略打裂開。 然後在每個已去核的紅棗內放入白胡椒2粒, 待煮飯時, 放在飯面上蒸熟食用。
功效:溫中補脾, 暖胃止痛。 適用於寒性胃痛。
2、肉桂砂仁燉牛月展
材料:肉桂3克,
製作:先將肉桂刮去粗皮, 砂仁打碎, 陳皮、生薑洗淨。 牛月展洗淨切塊, 飛水去膻味。 然後把全部材料放入燉盅內, 加涼開水適量, 隔水燉2小時, 調味食用。
功效:溫中散寒, 行氣止痛。
注意:濕熱胃痛不宜食用本燉品。
3、老薑茶
材料:紅茶6克, 老生薑10克, 蜂蜜適量。
製作:將紅茶葉與老生薑加清水煎茶, 待溫時, 調入蜜糖飲用。
功效:溫中散寒, 健胃消食。 適用於寒邪所致胃痛。
注意:濕熱型胃痛不宜用。
因此, 在氣溫變冷的時候, 宜進食溫中散寒之品祛除寒邪, 給胃部溫暖, 可減少胃壁的肌肉收縮痙攣, 常可使胃痛得到緩解。
4、良薑粥
材料:高良薑末15克, 大米100克。
製作:先將高良薑末置粥鍋內, 並加入清水2000毫升, 用中火煎至1500毫升,
功效:本粥能溫胃行氣, 散寒止痛。 適用於脾胃虛寒或感受風寒引起的胃痛。
注意:本粥不宜冷服。
5、胡椒羊肉湯
材料:羊肉150克, 胡椒10克, 陳皮6克, 生薑15克。
製作:先將羊肉洗淨切塊, 起鍋爆香。 然後把胡椒、陳皮、生薑洗淨, 與羊肉一齊放入鍋內, 加清水適量, 武火煮沸後, 文火煮1~2小時, 調味食用。
功效:溫中助陽, 散寒止痛。 適用於脾胃虛寒的胃痛患者。
6、薑汁牛肉飯
材料:鮮嫩牛肉75克, 薑汁適量, 大米120克, 糖、酒適量。
製作:先將嫩牛肉洗淨剁成肉糜, 加入薑汁及酒、鹽、糖、油醃一下。 然後, 將大米洗淨煮飯, 水分將幹時, 放入醃好之牛肉, 文火焗透即可。
功能:滋補溫中, 散寒醒胃。 適用於脾胃虛寒、中氣不足的胃痛患者。
胃寒的人除了可以多使用上述的膳食外, 在冬季不妨多喝熱粥 冬季最好的養生方法是喝熱粥, 粥的主要原料多為粳米、小米或糯米, 它們不但含有豐富養分, 分析食物特性發現, 大米、小米、薏米性味甘平有和胃氣、補脾虛的功效, 因而, 冬日食大米粥非常有益。 煮粥時, 加入少量胡椒、乾薑、陳皮。 這幾樣食物性平辛溫, 正能怯寒邪, 保胃氣。 這個方法不止適用於冬季, 對於脾胃陽虛的人, 一年四季的飲食都可以堅持。
上述所說的是胃寒的人的飲食上可以多吃的, 但是涼性的食物是他們的大忌, 吃冷食, 身體受寒都特別容易引發腹瀉。 那麼哪些涼性食物是禁忌呢?
獼猴桃
性寒, 味甘酸。 《開寶本草》中指出:“冷脾胃。
甘蔗
性寒, 味甘。 雖有清熱生津作用, 但胃寒之人則不宜食。 《本草經疏》中明確告誡:“胃寒嘔吐者忌之”。 故凡胃痛屬寒者當忌食甘蔗。
茭白
俗稱茭瓜, 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曾指出:“茭白寒, 性滑, 發冷氣, 滑中, 不可多食。 ”《本草匯言》亦說:“脾胃虛冷者勿食。 ”因此, 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蚌肉
性涼, 味甘鹹。 《食療本草》說它“性大寒”。 《本草衍義》中認為:“多食發風, 動冷氣。 ”《隨息居飲食譜》亦雲:“多食寒中。 ”寒性胃痛之人, 尤當忌食。
螺螄
性大涼, 寒性胃痛者切忌。 《本草匯言》中早有告誡:“此物體性大寒, 胃中有冷飲, 不宜食之。 ”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不可不慎。 田螺性同螺螄, 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蟹
性寒, 味鹹, 亦屬大涼之物。 《本草經疏》中記載:“若血因寒凝, 與夫脾胃寒滑, 腹痛喜熱惡寒之人, 鹹不宜服。 ”《隨息居飲食譜》也說“中氣虛寒者均忌。 ”所以, 寒性胃痛以及氣虛胃痛之人, 皆不宜食。
柿子
性大涼, 味甘澀, 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 《本草經疏》中早有告誡:“……素有寒積、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尤其不得與螃蟹一同食用。 提醒:秋季吃柿子謹防“柿胃團症”
香蕉
性涼, 味甘。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說它“甘, 大寒。 ”凡有寒性胃痛之人, 均不宜服食, 否則食後即感胃冷不適, 甚則立即引起胃痛發作, 故當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