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因素
小兒骶尾彎曲度較正常淺, 直腸呈垂直狀, 當腹內壓增高時直腸失去骶骨的支持, 易於脫垂。 某些成年人直腸前陷凹處腹膜較正常低, 當腹內壓增高時, 腸襻直接壓在直腸前壁將其向下推, 易導致直腸脫垂。
(二)盆底組織軟弱
老年人肌肉鬆弛, 女性生育過多和分娩時會陰撕裂, 幼兒發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發育不全、萎縮, 不能支持直腸于正常位置。
直腸脫垂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三)長期腹內壓力增加
如長期便秘、慢性腹瀉、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難、慢性支氣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
發病機理
目前對直腸脫垂的發生有兩種學說。 一是滑動性疝學說:認為直腸脫垂是直腸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動性疝, 在腹腔內臟的壓迫下, 盆腔陷凹的腹膜皺壁逐漸下垂, 將覆蓋於腹膜部分之直腸前壁壓於直腸壺腹內, 最後經肛門脫出。 二是腸套疊學說:正常時直腸上端固定於骶骨岬附近, 由於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內壓增加, 使此固定點受傷, 就易在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發生腸套疊, 在腹內壓增加等因素的持續作用下, 套入直腸內的腸管逐漸增加, 由於腸套疊及套疊復位的交替進行, 致直腸側韌帶、肛提肌受傷, 腸套疊逐漸加重, 最後經肛門脫出。
早期直腸前壁內脫垂可引起局部粘膜缺血損傷和孤立性潰瘍, 誘發排便困感、便秘、排便時緊迫感和排便不淨。 嚴重時還可引起大便失禁、粘液分泌、直腸出血和肛門瘙癢。 直腸脫垂患者的日常護理可以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也可起到預防作用。
直腸脫垂既是脫肛, 是指肛管直腸脫垂, 分為直腸脫垂與直腸粘膜脫垂。 早期脫肛表現為排便時脫出一、二釐米, 便後收回。 晚期可發展到脫出十幾釐米, 無法收回, 甚至一咳嗽、彎腰即可脫出。
早期直腸前壁內脫垂可引起局部粘膜缺血損傷和孤立性潰瘍,
部分病人為解除便秘反復使用瀉藥和灌腸。 因慢性擴張和括約肌拉長, 直腸脫垂也可繼發大便失禁。 試圖排空反復用力可操作經盆壁兩側阿耳科克管(alcock管)走行並在肛提肌下盆底的下降, 神經可被拉向阿耳科克管遠端, 引起牽拉操作和傳導減慢。 直腸脫垂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護理也是至關重要的。
直腸脫垂患者的飲食調護
直腸脫垂患者在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直腸脫垂患者飲食宜清淡, 且易消化, 少渣滓, 以免排糞次數增多。
(2) 有習慣性便秘或排糞不暢的病人,
(3) 患者不宜吃刺激性食物, 如辣油、芥末、辣椒等;不宜過食油膩;不宜食用帶魚、螃蟹等發物。
提醒:以上注意事項雖然可以減少直腸脫垂的頻率, 但是不可成為直腸脫垂患者治療的依據, 患者如果發生直腸脫垂現象, 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