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是否便秘, 主要看大便的質和量, 以及對健康有無不良影響, 而不是以大便的次數來確定。 正常小兒每日排便次數差別很大。 完全食母乳的嬰兒每日大便的次數可較多;用牛奶及其他代乳品者, 大便次數較少, 每日一次或2~3日一次。 如大便次數較少, 但其性質及量均正常, 小兒又無其它任何不適, 則不能認為是病態。 如果大便乾燥, 量少又難於排出, 雖然一天可有2 ~3次, 但其總量比平常一次的量還要少, 則可視為便秘。 特別是有同時食欲減少、腹部脹滿、便意頻頻, 則更是便秘的表現。 如果小兒平時排便習慣較規律,
小兒在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便秘的常見原因。 絕大多數小兒出生後24~36小時內即應有胎糞排出, 如無胎糞排出, 則應檢查有無腸道梗阻, 包括肛門閉鎖及狹窄。 但有胎糞時亦不能完全排除腸道梗阻, 因為在梗阻以下的腸段還可以排出少量胎糞。 當小兒食物不夠時, 也可以出現便秘, 如果同時出現體重不增, 且常因饑餓而啼哭, 在補充食物後, 則大便可以正常。 又小兒因喝水太少, 特別在夏天, 出汗多, 腸內水分被吸收, 致使大便太乾燥也可有便秘。 隨著小兒年齡的逐漸增大, 如果平時未經排便訓練及建立定時排便的習慣,
另外, 病理引起的便秘也有, 可見於腸狹窄、腸梗阻、直腸或肛門狹窄、幽門痙攣、先天性 肥大性幽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等腸道疾病。 營養不良、貧血、缺乏維生素B1、運動量少 , 可使腹肌無力, 腸肌張力降低, 都可使小兒便秘。 腦及脊髓病變也可以使小兒出現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