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簡稱原醛症)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的醛固酮而引起的高血壓和低血鉀綜合征。
㈠血生化檢查
1.血鉀 確定有無低血鉀對本病診斷有重要意義。 為測定結果較為可靠, 檢查前應停用利尿劑3~4周。 有人主張在檢查期間, 每日口服氯化鈉6g(分3次口服)共5~7天, 並須連續多次測定才更可靠。 血鉀可降至2.0~3.0mmol/L。 但是, 本病早期低血鉀的臨床症狀常不存在, 甚至血鉀也在正常範圍內, 此時僅可從醛固酮分泌率增快、血漿腎素活性偏低及高血壓才疑及此病。 數年後才發展成間歇性低血鉀症期, 伴應激後發生陣發性肌無力及麻痹表現。
2.血氯化物 常低於正常值。
3.血鈉 有輕度增高。
4.二氧化碳結合率 常上升, 提示代謝性堿中毒。
5.血漿pH常偏高, 可達7.6。
6.鈣、磷 大多正常。 有搐搦者游離鈣常偏低。
7.鎂 正常血鎂0.85±0.15mmol/L。 患者可輕度降低。
8.糖耐量試驗 由於失鉀, 抑制了胰島素的分泌,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可呈耐量減低。
9.靜脈血漿中醛固酮測定 正常人臥位為5.2±2μg/dl。 本病患者明顯升高, 腎上腺皮質腫瘤者尤為明顯。
㈡尿
1.尿量增多 尿常規呈比重降低, 且趨向固定。 呈鹼性或中性, 有時有尿路感染表現。
2.尿鉀 在普通飲食時雖有低血鉀,
3.尿醛固酮 常高於正常(10μg/24h)。 但尿醛固酮排出量受許多因素影響, 測定時應固定鈉、鉀的攝入量(鈉160mmol/d, 鉀60mmol/d)。 並反復多次測定才可靠。 當血鉀嚴重降低時, 尿醛固酮排出增多則不明顯。 對尿醛固酮排出量正常者則必須補鉀後再測尿醛固酮、醛固酮分泌率或靜脈血漿醛固酮, 若增高則有診斷價值。
㈢唾液中的鈉/鉀比 正常<><>
㈣某些特殊試驗
1.鉀負荷試驗 在普通飲食條件下(每日鈉160mmol, 鉀60mmol), 觀察1周, 可發現鉀代謝呈負平衡。 繼之補鉀1周, 每日增加鉀100mmol, 但仍不能糾正低血鉀症。 而其它原因所致的低血鉀者, 血鉀卻有明顯的升高。
2.食物中鈉含量改變對鉀代謝的影響 低鈉試驗:正常人當食物中氯化鈉攝入少於20~40mmol/d,
3.螺旋內酯(安替舒通、Spironolactonum)治療試驗 此藥可拮抗醛固酮在腎小管中對電解質的作用而改善症狀, 但尿醛固酮排量仍顯著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