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潛意識的秘密:它如何讓我們更有力量

聲音:是否可以不需要潛意識

宮學萍(本文來自心理月刊採訪, 這是第一稿, 我自己很喜歡;後來發在今年12月刊上的, 是和編輯溝通之後的第二稿。 )

提問:是否可以不需要潛意識?我們是被潛意識掌控而無法自主嗎?潛意識可以改寫嗎?精神分析師講的潛意識與靈性導師講的潛意識是一回事嗎?

我們是否可以不需要潛意識?

潛意識沒有“需不需要”的問題。 不管我們需不需要, 它都存在著, 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我猜這個問題的重點是——我們是否一定需要去努力探觸、覺察並且嘗試著解讀自己的潛意識?那個答案當然是不必的,

而且通常也真的很難做到。

簡單地說, 有時候我們會希望自己的生活發生一些改變, 但同時又發現, 這些改變如果只是依靠單純的意志努力很難實現。 這裡所說的“改變”有大有小, 不一定都是自助圖書中介紹的那種類似“停止愛上一個混蛋”那麼驚天動地戲劇化的大事件。 對於更多的人來說, 它們更多可能是“晚上十點半之前睡覺”、“明確告訴老闆 ‘這不是我份內的工作”。 一次又一次, 我們痛下決心, 發誓下一次一定要做到, 但是事實上……這個時候, 也許我們就可以考慮去潛意識那裡尋找某些啟發或者幫助。

但是這個獲得啟發的過程並不容易, 通常其中會包含一些苦和痛——這也是平時我們看不見它的緣故。

或者準確一點說, 一般都是我們自己不想看到。

BOX: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超過10%, 這不表示我們90%的行為被潛意識掌控

我們潛意識中的大部分內容, 都是人類千百年來的智慧總結和經驗濃縮, 都是有利於我們的生活便利和內心幸福。 比如怕黑, 喜歡美女和強壯的男人。 如果生活的每一分鐘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那才讓人受不了呢!潛意識的確有時會讓我們對所在的具體環境閉上眼睛, 帶來一些麻煩, 但是, 大部分的時間, 我們必須承認, 它還是挺好的一個協作者。

我們是被潛意識掌控而無法自主嗎?

潛意識不是暴君, 而是我們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自己。 更多的時候, 它好像一個怯弱的孩子, 一個驕傲而脆弱的武士,

一個慈祥又無助的老人——我們並不是被誰掌控, 只是有些時候會不加思考地去努力滿足這部分“看不清的自己”的願望。

遺憾的是, 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頭腦中的很多願望, 並不一定是真正屬於他/她自己內心的願望。 比如出人頭地, 功成名就, 比如被疼愛, 被羡慕, 被敬仰……有時候我們以為是自己所渴望的東西, 實際上卻是來源於母親、父親、母親的母親、父親的父親, 甚至更加遠古的家族的渴望。 因此, 即便今天的我們看似在“滿足”自己, 卻經常感到難以享受這些願望的實現。 我們雖然過著看似十分“自主”的生活, 卻又冥冥之中感到被什麼東西(或者叫命運)所作弄。

${FDPageBreak}

潛意識可以改寫嗎?

潛意識不是我們的敵人, 相比之下,

它更像一個有些笨拙的保護者。 很多人, 也包括很多剛剛開始學習精神分析的從業者, 會認為潛意識是一個不好的東西, 是一種需要被突破的束縛(就好像有很多人誤認為“本我”是骯髒的、下劣的)。 實際上, 限制和保護只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解讀——同樣都是牽著一個人的手過馬路, 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和一個30歲的成年人來說, 意義可大不一樣。

有時候潛意識的確會促使我們做出類似“牽手過馬路”這樣的傻事。 比如不會說“不”, 或者堅持把歷屆前男友理想化。 但是它(也就是那一部分的我們自己)的初衷絕不是惡意, 它只是暫時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來保護我們不受傷害或者喪失尊嚴。 有些人討厭自己的過度敏感,

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他/她的成長史, 就會首先感激這份敏感保護他/她至少活了下來。 所以潛意識不是用來改寫的。 至多可以說我們試圖去親近它, 了悟它, 然後與它融合, 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自己。

那之後呢?生活就會更加幸福嗎?

不一定。 在歷史的洪流中, 有太多我們不能把控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 幸福與困苦實在不是一個凡人可以自由決定的。

傾聽潛意識的聲音, 是一條通向自我理解、自我整合的小路。 擁有一個相對成熟的心智, 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力量, 去經歷人生中各種相對“真實”的痛苦(特別是由自我選擇、自我負責而帶來的痛苦);而不是作為一個命運的受害者, 整天沉浸在自己臆想的痛苦之中。

精神分析師講的潛意識與靈性導師講的潛意識是一回事嗎?

我不知道怎樣回答這個問題,靈性的東西實在接觸得不多。近些年心靈學的課程很多,大家也很喜歡。這反映出我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品質要求正在不斷提升。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是這種高要求之中,也透漏出一些令人不安的自戀:一方面,我們的生活似乎就不該有煩惱,就應該“絕對幸福”(對挫折的低耐受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這一夢想(無所不能感)。

另外還有心理學、心靈學圖書市場的熱火朝天。書籍可以帶給我們知識和資訊,但是潛意識的大部分內容,卻是由情感、感受、態度和行為傾向所構成,我們很難跳開情感的成分去接近它。傷心的時候,運用一些認知策略或者思維體操之類的好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轉移注意力,調控情緒,但那不是潛意識。

記得有一本叫做《秘密》的圖書曾經很流行,大意是說我們的頭腦“看”到什麼,就能夠召喚宇宙能量去實現什麼。但是精神分析師不會這樣,我們幾乎從不鼓勵病人去“努力”想像美好的生活圖景(能努力的,就不是潛意識了),而是特別關注對方在不經意的時刻自動浮現在頭腦中的那些畫面。

精神分析師講的潛意識與靈性導師講的潛意識是一回事嗎?

我不知道怎樣回答這個問題,靈性的東西實在接觸得不多。近些年心靈學的課程很多,大家也很喜歡。這反映出我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品質要求正在不斷提升。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是這種高要求之中,也透漏出一些令人不安的自戀:一方面,我們的生活似乎就不該有煩惱,就應該“絕對幸福”(對挫折的低耐受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這一夢想(無所不能感)。

另外還有心理學、心靈學圖書市場的熱火朝天。書籍可以帶給我們知識和資訊,但是潛意識的大部分內容,卻是由情感、感受、態度和行為傾向所構成,我們很難跳開情感的成分去接近它。傷心的時候,運用一些認知策略或者思維體操之類的好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轉移注意力,調控情緒,但那不是潛意識。

記得有一本叫做《秘密》的圖書曾經很流行,大意是說我們的頭腦“看”到什麼,就能夠召喚宇宙能量去實現什麼。但是精神分析師不會這樣,我們幾乎從不鼓勵病人去“努力”想像美好的生活圖景(能努力的,就不是潛意識了),而是特別關注對方在不經意的時刻自動浮現在頭腦中的那些畫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