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充實, 覺得時間晃得越來越快, 我變得沒有了理想, 沒有了幹勁。 有人勸我, 別折騰了, 多少人在羡慕你呀!”工作了兩年多的王小姐, 原來是經父母安排, 才進入到現在這家公司的, 待遇高, 福利好, 而且她所在部門又是工作最為清閒的。 但最近, 她卻有很強的想要改變的衝動, 眼看“金九銀十”的跳槽旺季又要到了, 她也私下去過多場招聘會, 後又退縮了——眼下, 想找一份像現在這樣“性價比”如此高的工作, 幾乎是不可能的。
感覺虛度人生, 心理不踏實
像王小姐這樣的所謂職場“閒人”就是閑來無事的悠閒者或是空耗時間的迷茫者,
做資料管理的小馬說:“我的工作太無聊了!每天那一點點的工作量兩個小時就做完了, 之後就是守著電腦發呆, 基本上沒什麼事情可幹, 領導難得能想起還有個我。 每月工資到手才2700塊, 工作沒有價值。 都28歲了, 感覺自己每天就是在虛度人生, 心裡很不踏實。 ”
調查顯示, 對自己“閒人”狀態不滿意者占82.3%,
管理制度漏洞導致養“閒人”
出現職場“閒人”現象是由很多因素導致的, 此次調查顯示, 27.4%的職場人認為雇主管理制度問題是導致“閒人”現象的主要原因。 另外, 缺乏職業規劃, 缺乏工作熱情、沒有工作追求, 能力與工作不匹配以及不滿意目前工作等主觀原因也會導致“閒人”的出現。
職場閒人也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輕鬆, 他們通常有一種危機感, 他們也並不喜歡這種狀態。 因為“閑”也意味著較強的可替代性和較弱的價值感。
現在一家國企生產部門工作的許先生, 專業是資訊工程, 卻在單位做著行政工作, 工作之閒散, 可以讓他有時一連兩個禮拜都沒什麼事做, 時常在家呆著百無聊賴, 甚至當起了“家庭主夫”。 許先生現年36歲, 月收入三千餘元, 整個算起來, 月工作時間卻僅在100個小時左右。 因為眼下企業效益不好, 徐先生經常憂慮著有一天會失去這份工作。
對此, 職場專家們建議:假如眼下工作還比較適合自己, 所需要的就是充實閒置時間。 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定位, 有計劃地參加一些有助於職業生涯發展的培訓, 以保持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或是擴大工作的外延, 去主動擔當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