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歷來十分重視預防,
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強調防患於未然。
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預防理論和方法,
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藥學的臨床實踐。
治未病,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
這也是中醫預防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基本原則。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消化性潰瘍沒有發生之前,
做好各種預防工作,
以防止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與邪正兩方面的因素有關。
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1)調養身體, 培養正氣, 提高抗病能力:《素問遺篇·刺法論》雲:“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體質壯實, 正氣充實, 抗病能力就強;體質虛弱, 正氣不足, 抗病能力就低下。 因此, 採取適當的方法來調養身體、增強體質, 使氣血陰陽調和與充實, 是培養正氣、提高抗病能力的關鍵。 具體方法如下:
①順應自然規律、保持機體內外環境協調。
②重視精神調養: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機體臟腑氣血功能活動密切相關。 情志異常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內傷疾病, 而且可以擾亂人體氣機, 使正氣內虛, 而招致外邪入侵。 因此, 日常重視精神調養, 避免各種不良的精神刺激,
③加強體育鍛煉:“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經常進行身體鍛煉, 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 使人體筋骨強勁, 肌肉發達結實, 臟腑功能健旺, 還能以“動”濟“靜”, 調養人的精神情志活動, 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提高抗病能力, 減少和防止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進行身體鍛煉, 一定要求活動量要適度, 做到“形勞而不倦”。 並且要求循序漸進, 持之以恆, 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防病之功效。
④注意生活起居:包括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 飲食有節, 即對飲食物要有節制。 既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⑤藥膳食療預防: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食物與藥物結合, 因時制宜, 取藥、食二者之長, 達到預防消化性潰瘍和保健強身的作用。
(2)防止病邪毒氣的侵害: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故未病先防除增強體質、提高正氣抗病能力外, 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具體方法如下:
①注意飲食衛生。
②注意環境衛生。
③避免病邪侵害:“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 “順四時而適寒溫”, 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2.既病防變
當發生消化性潰瘍之後, 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治, 就可能發展, 導致變證叢生。 因此, 為了防止消化性潰瘍的發展, 要根據消化性潰瘍的傳變規律, 早期發現, 有效治療, 防止疾病惡化和變證的出現。
(l)早期診治:消化性潰瘍一旦發生, 應及時地進行診斷和治療, 儘快使疾病愈於初期階段, 這是防止疾病發展和傳變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控制疾病傳變:傳變, 是指疾病在機體臟腑。 經絡及組織中的轉移和變化。 在決定並影響疾病傳變的各種因素中, 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 針對邪正盛衰與病勢的趨向和病位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