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春困秋乏”, 很多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老年人, 在立春後胸悶、頭暈的感覺要明顯一些, 用藥也會比以往要多, 但自行加量、加樣服藥, 可能會出現中風等不良反應。
尤其對降壓、降脂類及心血管類藥物, 要特別慎重, 要注意用藥安全。 一定要遵照醫囑服藥, 身體有任何不適, 應當到醫院請醫生進行藥物調整, 而不是自行加量服藥。
老年人在藥物治療過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差異, 與年輕人有明顯的不同, 這種差異與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排泄及器官的敏感性密切相關。
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的變化, 體現在藥物療效上, 主要有吸收功能低下、排泄功能低下、代謝功能低下、藥物不良反應增多。 因此, 老年人的用藥問題值得特別注意。
老年人的藥物療效
藥物的吸收 老年人由於胃黏膜的萎縮, 胃酸分泌減少, 胃黏膜表面具有吸收功能的細胞減少, 同時胃排空減慢, 腸蠕動功能減低, 致使藥物在胃腸道滯留的時間延長
藥物的分佈 老年人的體內細胞數和細胞內含水量減少, 肌肉組織減少而脂肪組織相對增多, 因而使在水中溶解的藥物的分佈降低, 而脂溶性的藥物則增多。 同時, 血中的蛋白含量逐漸降低, 使藥物與白蛋白結合的幾率降低
藥物的代謝 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
藥物的排泄 老年人腎臟的重量減少10%-20%, 65歲的腎血流量僅為青年人的40%-50%, 腎小球濾過率可下降50%, 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 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增加。 對地高辛、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苯巴比妥、頭孢菌素等藥物應特別注意
老年人用藥原則
搞清症狀用對藥
用藥前要有正確的診斷, 明確的適應症, 做到對症下藥, 應儘量少用藥或不用藥。
老年人發熱時, 不要盲目使用解熱鎮痛藥。 在病因未查明前, 用解熱鎮痛藥, 只能暫時緩解症狀, 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病;相反還會掩蓋了疾病的主要矛盾,
掌握最佳用藥劑量
老年人的用藥劑量, 應根據年齡、體重和體質情況而定。 為確保用藥安全, 一般從最小劑量開始, 如成人常用量的1/3—1/2。
嚴格遵照醫囑服藥
老年人由於記憶力差, 聽力、視力均有所減退, 對醫囑常記不清楚, 發生忘服、誤服、重複服或多服的情況。 老年人可用醒目的字跡標明用藥方法和次數, 按時、按量和按次數服藥。
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老年人同時可能患多種疾病, 出現各種症狀, 醫生在用藥時應抓住主要疾病, 兼顧次要疾病, 病情確實需要幾種藥同時應用時, 可用一箭雙雕的藥物, 以減少用藥種類。
比如使用β-腎上腺受體阻滯藥(阿替洛爾、比索洛爾、美托洛爾等)治療高血壓和心絞痛,
老年人要把在其他科室開的藥如實告訴醫生, 看有無相同或相似的藥物。 在幾個科室開的藥很可能商品名不同, 但有效成分是一樣的, 結果幾種藥同時服用則劑量加大, 造成藥物不良反應或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