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新手父母, 對於孩子生病了, 竟然完全不知曉,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當寶寶生病了, 會出現哪些表現?
寶寶生病的表現:
首先, 是情緒和性格改變。 健康的孩子精神飽滿, 兩眼有神, 不哭不鬧。 若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乾燥, 多為發熱徵象;目光呆滯、兩眼直視、兩手握 拳, 常是驚厥預兆;兩腿屈曲、陣發性哭鬧、翻滾是腹痛表現;嗜睡、嘔吐、前囟飽滿、脖子發硬, 是腦膜炎症狀;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 往往提示病情嚴重。
其次, 是飲食改變。 如平時吃奶、吃飯很好, 突然拒奶, 無力吸吮, 或不肯進食或進食減少, 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或發熱;腹脹,
第三是睡眠改變。 孩子一般入睡較快, 睡得安穩, 睡姿自然, 呼吸均勻, 表情自如。 如睡前煩躁不安, 睡眠中踢被子, 或睡醒後顏面發紅、呼吸急促, 常是發熱反應; 睡眠中驚醒啼器, 睡醒後大汗淋漓, 平時易激怒, 對環境興趣減弱, 加上囟門閉合晚, 常是患有缺鈣引起的佝僂病;若入睡前愛用手搔抓肛門, 可能是患了蟯蟲病; 睡覺前後不斷做咀嚼動作或磨牙, 則可能是睡前過於興奮或有蛔蟲感染等。
第四是呼吸改變。 嬰幼兒呼吸系統處於發育階段, 患病易引起呼吸異常。 若呼吸變粗、頻率增加或時快時慢,
第五是體重改變。 嬰幼兒出生後, 隨著增長, 體重增加速度頗快。 如體重增長速度減慢, 不增加或下降, 必然存在某些疾病, 如腹瀉、營養不良、發熱、貧血等症狀或疾病。
注意1 謹慎選擇用藥品種
寶寶用的藥應注意選擇, 不可簡單地用成人的藥品直接減量服用, 最好選用小兒專用藥品。 例如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 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兒童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新生兒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內形成黏膜糜爛;感冒通可能造成兒童血尿。 小兒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諾氟沙星可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抑制骨骼生長;慶大黴素可致兒童永久性耳聾及腎臟損害;新生兒使用氯黴素和磺胺類可引起灰嬰綜合症和溶血。
注意2 聯合用藥要控制
由於藥物之間產生物理吸附或化學絡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
注意3 用藥劑量嚴格計算
小兒用藥的劑量一般可按照小兒的年齡、體重、體表面積三種方法計算。 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肥胖或瘦弱患兒除外), 即不同年齡兒童的用藥是成人劑量的:1個月為1/14、6個月為1/17、1歲為1/5、2歲為1/4、4歲為1/3、6歲為2/5、9歲為1/2、14歲為2/3。 媽媽同時應注意計算聯合用藥時同一類藥物的總用量,
注意4 營養藥不可濫用
寶寶生長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主要應當從食物中均衡吸收, 飲食正常的兒童一般不必服用營養藥。 有些兒童因某種原因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補充時, 應諮詢醫生適當補充。 給孩子盲目過量服用, 實際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 反而招致機體功能失調。 臨床顯示, 過量補充微量元素鋅易發生膿瘡病;長期服用魚肝油會引起慢性中毒, 大劑量長期服用鈣劑和維生素C會造成泌尿道結石。
注意5 喂藥方法要適當
小兒一般都不喜歡服用藥物,家長不應該捏著寶寶的鼻子、甚至是掰開嘴強灌,也不能在小兒睡熟的時候、哭鬧或掙扎時喂藥,以免嗆入氣管發生危險。
對大孩子應說服講道理;喂小孩子可將藥物研碎(腸溶片、控釋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嬰兒除可將藥研粉溶入糖水外,還可將藥粉附著於奶嘴上,使藥物與奶水一起服下。
怎樣護理寶寶少生病:
喝水
養成自覺喝水習慣不僅能預防疾病,而且能減少疾病。
水有參與人體體溫調節、排出體內毒素、進行新陳代謝以及潤滑腔隙黏膜作用等。孩子體內的水分占體重的70%左右。年齡越小,需要水的分量越大,2~7歲的孩子,每日需要水量100毫升/公斤/日,即2000毫升/天左右。以每杯水150毫升計算,大約需要喝7~8杯水。孩子輕度缺水時,身體會出現低熱、咳嗽、咽疼、咽喉不適等現象;重度缺水時,會出現嗜睡或煩躁,甚至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小兒一般都不喜歡服用藥物,家長不應該捏著寶寶的鼻子、甚至是掰開嘴強灌,也不能在小兒睡熟的時候、哭鬧或掙扎時喂藥,以免嗆入氣管發生危險。
對大孩子應說服講道理;喂小孩子可將藥物研碎(腸溶片、控釋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嬰兒除可將藥研粉溶入糖水外,還可將藥粉附著於奶嘴上,使藥物與奶水一起服下。
怎樣護理寶寶少生病:
喝水
養成自覺喝水習慣不僅能預防疾病,而且能減少疾病。
水有參與人體體溫調節、排出體內毒素、進行新陳代謝以及潤滑腔隙黏膜作用等。孩子體內的水分占體重的70%左右。年齡越小,需要水的分量越大,2~7歲的孩子,每日需要水量100毫升/公斤/日,即2000毫升/天左右。以每杯水150毫升計算,大約需要喝7~8杯水。孩子輕度缺水時,身體會出現低熱、咳嗽、咽疼、咽喉不適等現象;重度缺水時,會出現嗜睡或煩躁,甚至昏迷休克,危及生命。